跳到主要內容區

114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善盡社會責任-全民美育終身學習-戲曲藝術傳播教育計畫

114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善盡社會責任-全民美育終身學習-戲曲藝術傳播教育計畫

 

主辦單位 青年實習劇團
演出日期 114年3月10日
114年3月11日
114年3月18日
114年3月19日
114年3月25日
114年4月01日
參與人次 114年3月10日:演員11人、工作人員16
114年3月11日:演員11人、工作人員16
114年3月18日:演員9人、工作人員16
114年3月19日:演員11人、工作人員16
114年3月25日:演員11人、工作人員16
114年4月01日:演員11人、工作人員15

 

辦理目的

本團帶領京劇系、歌仔戲學系及客家戲學系將在今年辦理「114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善盡社會責任-戲曲藝術傳播與教育計畫」於臺灣各地區進一步推廣宣傳,透過展演、導聆與演員互動,安排基本身段體驗、道具體驗,增進民眾對於京劇、歌仔戲及客家戲的瞭解與認識,預計從基隆往下至屏東地區等多個地方進行演出。

 

辦理內容

本校為全國唯一12年一貫學制傳統戲曲人才養成學府,以培育優秀藝術人才、弘揚戲曲文化為宗旨,亦肩負戲曲文化「傳承」、「發揚」與「創新」之重責大任。面對當代多元創新的表演藝術,與深耕本土文化之發展趨勢,本校一向積極串
連學校與職場,透過教學與實習,以務實致用為核心,為未來專業表演藝術工作者,開拓更寬廣之發展前景。結合在校學生及青年團員,作為傳統文化藝術之傳承,以實現從學校到職場的育成單位。更期許擴展專業知識,逐步發展成為銜接職場的人才育成基地之最佳實習平臺。青年劇團結合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學生至劇團實習、產學合作,展演活動專業演出製作,做為本校學生銜接職場無縫接軌,結合課程學習及實務磨練的培訓展演。本次計畫分成三個劇種,京劇、歌仔戲、客家戲,京劇帶上「拾玉鐲」以及「泗洲城」兩齣戲一文一武,文戲的部分是一齣典型的才子佳人愛情小品戲,劇情清新、節奏輕快,以小見大,描繪人物細膩的情感與內心波動。以踩著三寸金蓮「踩蹻」裹小腳方式呈現,沒有武打場面,純粹靠「唱、做、唸」展現戲曲基本功。武戲泗洲城水母精為抵抗眾神將們攻擊,運用「出手」來反擊。打出手指戲曲表演中以一個演員為中心,其他演員配合他(她)做刀槍等器械的拋接動作,再加上鑼鼓,製造一種戰鬥氣氛,讓台下的師生們看的熱血又過癮。歌仔戲帶上了「逛花燈」、「殺豬狀元」、「益春留傘」,這幾齣皆為歌仔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融入了臺灣民間的生活元素,講述了許多具有臺灣地方特色的故事,如家庭倫理、愛情悲劇、歷史傳說等。注重演員的唱腔、眼神等的表達。以強化人物的性格和劇情的氛圍。武戲為經典劇目「喜相逢」、「寒江關」,不打不相识下,不打不相爱皆為巾幗英雄在打鬥中由恨轉愛的經典故事。客家戲演的是「牡丹對藥」,此劇核心重點放在白牡丹和呂洞賓的「平板什唸」你問我答,一搭一唱的方式相互接招,劇情內容也運用了很多師父話,逗趣詼諧。

 

活動成效

以多場次的校園巡演,與學生和師長近距離接觸,希望透過巡演場次的傳統戲曲導聆及演員互動,能夠讓一般民眾更加瞭解「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及「傳統戲曲文化」。本計畫所選劇目,結合本校青年劇團與京劇系、歌仔戲學系、客家戲學系、共同參與執行演出,於不同場域演出學習,累積學生表演及應變能力,擴展專業知識與技能,達到多元發展的目標。

 

符合SDGS項度

SDGS4-優質教育、SDGS4-性別平等

 

活動照片


圖一說明:三功示範。



圖二說明:有獎徵答。

 


圖三說明:有獎徵答。



圖四說明:客家戲《牡丹對藥》演出照。



圖五說明:歌仔戲《益春留傘》演出照。

 


圖六說明:歌仔戲《殺豬狀元》演出照。

 


圖七說明:歌仔戲《喜相逢》演出照。



圖八說明:歌仔戲《逛花燈頭場》演出照。




圖九說明:歌仔戲《寒江關》演出照。

 


圖十說明:京劇《拾玉鐲》演出照。

 


圖十一說明:京劇《泗洲城》演出照。

 


圖十二說明:身段教學。



圖十三說明:客語及歌仔戲唱腔教學。

 


圖十四說明:客語及歌仔戲唱腔教學。

 


圖十五說明:大合照。

 


圖十六說明:大合照。

 


圖十七說明:大合照。

 


圖十八說明:大合照。

 

活動紀錄人:葉晏瑜。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