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產業共創課程-創作性戲劇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產業共創課程-創作性戲劇
主辦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
授課教師
|
侯世傑 |
課程日期
|
113年2月21日至113年6月19日 |
課程時間
|
每週三 13:10至15: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德樓S303教室 |
修課人數
|
25人 |
教學目標
- 讓學生了解創作性戲劇於各種表演藝術中可活化運用。
- 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想像力、對自身產生信心與創作潛力。
- 讓學生了解何為創作性戲劇,自我開發及團體成員彼此默契的發展能量。
- 了解戲劇創作性藝術,並為自己建立表現培養審美觀與塑造角色的能力。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創作性戲劇由老師帶動戲劇的各種創作方法,引導學生自發性的創作潛力,從想像中付諸實際行動的作為,如道具、感情、肢體、舞動、情緒、語言、聲音、想法、藝境等,將必備的即興戲劇創作能力,藉由物件表演或情感的抒發及肢體開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作力。戲劇能讓我們從主觀的融入到客觀的認知,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善用劇場元素與表演,同時以觀察、模仿與想像進行戲劇創作,實驗觀演之間的互動關係,營造快樂學習的環境,增加學生的學習意願及創造力。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看到彼此之間的論述,部分同學羞於表達、部分同學侃侃而談,在敘述的練習之中互相學習,也能夠較專注在討論與學習上。
透過每個人的台詞表達,顯示出每人的淺台詞也有所表達。
對人物的精神生活了解的越多,探索越深,就越能使內心走向深處。
讓學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累積生活經驗、充實精神生活,是創作者與演員必備的條件。
藝術是想像的產物,劇作家的作品也是如此,舞台上沒有實在的實物,演員的目標應該是運用他的技術:發聲、語言、舞蹈、行動、表情,把劇本轉化為劇場的真實性,在這過程中想像當然發揮最大的作用。
在課堂上採用:
- 想像力練習
- 佈置環境練習
- 講故事的練習
- 集體串聯講故事
- 主體感覺練習
- 改變物體練習
使學生參與討論其中。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老師在使用ppt上課時,為使螢幕較為清晰,所以保持教室昏暗,學生聽著不敵眼皮壓力蓋下打盹,所以採用課堂討論方式,使大家能夠打起精神參與課堂討論。
進行許多主題與創意想像力的發想,使學生在此課堂能真正收穫到創作戲劇的技巧,並在創作戲劇上受益良多能打下良好基礎。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本課程把即興技術(故事、身段、肢體、語言作為課堂工作的方式),即興不只是訓練演員,過程有顯著的價值還有臨場反應的開發,同時也成為劇本創作的基礎,肢體自然本能的動態及同學彼此之間腦力的激盪。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修課學生人數27人中,實際參加後測學生24人,其中22人高於前測成績,學習成績成效提升22人,占整體修課人數學生比例91%。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
SDG 5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能每個人。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鼓勵人我合作。
活動照片
圖一:個人上台進行文章朗讀,並提供反饋使聲調更加有情感。
圖二:個人上台進行文章朗讀,並提供反饋使聲調更加有情感。
圖三:課堂講解分組討論之主題內容,採用戲劇素材、在經驗的範圍內,產生出形式的意義。
圖四:課堂講解分組討論之主題內容,採用戲劇素材、在經驗的範圍內,產生出形式的意義。
活動紀錄人:趙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