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4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 創新教材研發-113學年第二學期教學創新獎勵

114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 創新教材研發-113學年第二學期教學創新獎勵

 

辦理單位 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
計畫期程 114年2月至114年6月
參與人次 本期共兩位教師申請教學創新計劃
《展演製作與實習》主要教授4位司鼓學生,《流行音樂-今天誰來敲敲門》有26位學生,總計30位學生於18週的教學中學習獲益。
依據前、後測提升情形描述表,有70%的學生學習成效獲得提升。

 

辦理目的

依據《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教師教學創新獎勵要點》,本校旨在鼓勵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方式,推動教材研發與課程改造,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跨域能力。

 

活動內容

在 113-2 學期,共有兩位教師申請並執行教學創新計畫,分別為:

  • 梁瓊文老師—《展演製作與實習》
    目標:京劇司鼓是樂隊的核心人物,以司鼓學生為對象,課堂中藉由數位科技電子鼓的應用,建構兼具傳統技藝內涵與數位操作能力的演奏人才。
    特色:運用數位科技技術導入傳統藝術教育,以實戰導向與排戲同步進行,設計模組化教學與可擴展系的規劃。

     
  • 陳茗芳老師—《流行音樂-今天誰來敲敲門》
    目標:面相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透過流行音樂切入,引導學生理解並培養批判與創新思維。強調跨領域學習與實務體驗,使學生成為表達自我、參與文化的積極學習者。
    特色:整體教學設計以「生活經驗導入、跨領域連結、實作導向」為三大主軸,期望學生能從音樂的表層享受進一步深入所其社會、文化、歷史、與產業意涵。

 

動成效

  • 梁瓊文老師《展演製作與實習》
    藉由對學生施以前、後測比較,明顯看出學生在使用數位京劇鑼鼓電子鼓後,其對傳統節奏結構的掌握度明顯提升,對排戲節奏的適應能力亦有進步。學生對於「無打擊樂條件下的排練能力」、「節奏穩定性」以及「課堂排練自主性」等面向,皆呈現出正向成長。雖操作熟悉度仍因人而異,但整體學習曲線逐漸上升,顯示數位工具確實有助於降低學習門檻、提升排練效率與強化節奏感。
    整體而言,在本次計畫的實際參與對象中,達有75% 學習者展現顯著成效提升,不僅熟悉數位工具操作,也能應用於排戲實作中,顯示本課程設計具實質教學效益與應用潛力。

     
  • 陳茗芳老師—《流行音樂-今天誰來敲敲門》
    從本課程的後測結果顯示,學生在知識掌握、實作能力與文化理解等面向皆有顯著提升,整體學習成效展現出極佳表現。相較於前測,學生對流行音樂的歷史脈絡、跨文化差異與產業實務展現出更具深度的理解,特別是在辨識不同時期與地區音樂風格、解析音樂與社會議題之間的關聯等能力上,明顯提升。
    課程中結合影音、多媒體與創作實作的教學方式,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參與度。學生不僅能主動投入課堂討論與分組任務,也在期末呈現中展現出高水準的企劃能力與表達能力,作品內容具創意、具批判意識,能連結當代議題與個人觀點,展現整合式學習成果。

 

符合SDGS項度:

SDG 4 優質教育:兩門課程皆以數位教材與創新教學方式,提升學習效能與思考能力。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學生透過專業訓練與技能提升,強化就業競爭力,促進藝術產業永續發展。
SDG 10 消除不平等:針對基礎能力落差大的學生,透過數位工具降低學習挫折,提升進步水準,促進教育公平。
SDG 17 夥伴關係:教師與跨領域專業、校外平台結合,形成資源共享模式,促進教育合作。

 

活動照片


圖一說明:展演製作與實習學生正在研究如何操作數位京劇鑼鼓電子鼓。

 


圖二說明:展演製作與實實際操作,同學正在與演員過排《盜馬》。

 


圖三說明:流行音樂-今天誰來敲敲門異境樂團藝術總監吳政君工作坊主題:「大家一起搖擺」。

 


圖四說明:流行音樂-今天誰來敲敲門移地教學: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活動紀錄人:林世連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