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二學期-數位素養與邏輯運算
114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二學期-數位素養與邏輯運算
課程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
課程教師 | 黃一峰 |
課程日期 | 114年2月17日至114年6月20日 每週一 |
課程時間 | 08:10至12:00;13:10至15: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學藝樓M103多媒體電腦視聽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07人 |
教學目標
由完全不瞭解資訊科技運作之表演藝術系科學生,使他們能夠瞭解電腦軟體運作原理,達到能閱讀並辨識電腦程式功能的能力。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以「Python程式語言」為測試範圍,設定4選1之單選形式25道問題於授課前測驗,以瞭解學生修課前程式設計素養之能力。
應參加測驗學生107人,實際參加測驗學生75人,平均成績31.43%。以4選1單選題猜對的機率是25%為參考底線,31.43%與隨機猜題答對機率25%差距不大,顯示絕大部分同學入學前是沒有學過電腦程式語言,對程式設計領域是完全陌生的。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指導表演藝術專業的學生學習程式設計是有難度的,表演藝術專業科系的學生通常認為電腦程式設計對他們的學習及未來工作沒有幫助?首先就是要從觀念上破除同學這種錯誤的迷思:
第一,電腦應用於學習,諸如資料搜尋、準備課程、觀賞演出、書寫報告及準備報告等,如有電腦設備及網際網路,那就有如虎潻翼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電腦資訊設備應用於表演藝術成果之展現,諸如演出之舞台、燈光、音響、服裝設計、文宣品設計、演出錄影、後製等都需要使用到資訊設備。
第三,資訊化是未來趨勢,智慧機器有可能搶走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工作機會?作詞、作曲或是劇本創作者是否一定是人類才有能力創作呢? 演員有沒有可能被具有智慧的機器所取代? 以目前科技來說,人工智慧因具備龐大資料庫及學習能力,已經可以創作藝術作品,如再搭配自動化人物造形機器,是可以完全取代人類演員。這是可怕的現象,同學們必需認清事實,積極瞭解我們未來的競爭對手的思考模式,學習如何駕馭具有人類思維的智慧機器,讓這些資訊產品成為我們的工作上的助手,而不是搶走我們工作的競爭對手。
接著就是由淺入深循序漸近的方式來介紹這種以人類講話的口吻來命令電腦為我們做事的「指令」,也就是「程式碼」。深入瞭解各種「指令」可以令電腦產生的不同動作,可能是數字運算或是邏輯上的判斷,以及各種不同「指令」間的組合及命令的順序。同學在不同範例間不斷觀摩程式、實作演練及解決問題,在各類「指令」學習完成後,即可認識 Python 程式語法,具備辨識電腦程式基本能力,瞭解智慧機器的運作原理,對於新科技不再懷疑與恐懼,未來更能掌握及運用新興科技於表演藝術專業中。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以「Python程式語言」為測試範圍,設定4選1之單選形式20道問題於課後測驗,以瞭解學生修課後程式設計素養之能力。
修課學生107人,參加後測學生73人,平均成績61.07%。結果顯示同學對電腦程式語言的認識程度有顯著的提升,平均成績由前測31.43%進步到61.07%,其中成績超過80%的同學有19人,佔參加測驗人數比例的26.02%。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在「資訊科技的演進」單元,同學認識電腦演進的歷史、電腦硬體及電腦軟體。
在「電腦的數字與邏輯思維」單元,同學認識二進制、八進制、十進制、十六進制數字系統及其相互轉換原理、電腦中的負數表示方式、數值運算及邏輯運算等。
在「Python程式語言」單元,同學認識Python語言的變數、數值型態、布林型態、字串型態、算術運算子、關係運算子、邏輯運算子、基本輸出入指令及參數、程式流程控制指令、迴圈、資料結構及函式等。
本課程的教育目標在於訓練同學認識並理解Python 程式的指令碼,後測成績超過80%的同學基本上都能理解簡易程式碼的功能,並能正確說明程式運作結果。其餘後測成績高於前測平均31.43%但低於80%的同學,在相對於前測成績上,他們的學習成效雖有提升,但對程式碼的理解仍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修課學生107人中,實際參加後測學生73人,其中53人成績高於前測成績,學習成效提升人數53人,佔受測學生比例的72.6%。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4 優質教育:隨著資訊科技發展,終身學習並求新求變。
SDG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由認識電腦程式語言瞭解資訊科技運作原理,進而運用於藝術創新。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講義畫面I。
圖二說明:講義畫面II。
圖三說明:授課畫面。
圖四說明:測驗題目 。
活動紀錄人:黃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