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二學期專精課程-樂器學(戲曲音樂學系)
114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二學期專精課程-樂器學(戲曲音樂學系)
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洪敦遠 |
課程日期 | 114年2月17日至114年6月20日 每週一 |
課程時間 | 13:10至15: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德樓S302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5人 |
教學目標
1.認識樂器分類與構造。
2.了解樂器發聲原理、演奏技巧。
3.單一樂器與樂團之間的關聯。
4.廣義的樂器思考。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本課程於第一週實施前測,針對學生對西方與傳統戲曲樂器的基本分類、構造、演奏方式及應用場域進行評估。初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戲曲樂器具基本認識,但對樂器細節與跨文化樂器理解有限,平均得分為70分(滿分100)。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內容設計:
1.系統介紹樂器構造、分類與音響原理(西樂與戲曲樂器並重)。
2.各週主題聚焦一種樂器,搭配音樂影片或實物觀察。
學生參與:
1.學生進行口頭報告,分享自身主修樂器或主修劇種樂器。
2.鼓勵跨劇種與跨文化觀點交流,培養比較與綜合能力。
實作與反思:
1.安排樂器觀摩或試吹/試奏經驗。
2.每堂課後設計小測驗或心得紀錄,強化學習記憶與反思能力。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課程最後一週實施後測,題型與前測一致,另加一題開放性問題,邀請學生分析主修劇種樂器。學生平均分數提高至87分,有13位學生明顯提升,特別是在說明樂器音域與表演情境間的對應能力方面表現進步。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本課程13位學生在後測中成績明顯提升,平均分數自70分提升至87分,顯示在分類、音域理解與文化脈絡分析方面有顯著成長。課堂回饋中,多位學生表示透過報告與觀摩,加深對各類戲曲樂器與其角色功能的理解,並能主動比較不同文化的樂器使用方式。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13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於《樂器學》課堂中講解「古箏與古琴」之構造與音響特色,並引導學生理解其在傳統音樂中的角色與文化意涵。
圖二說明:以投影片介紹樂器之音域範圍,並說明其於實際演奏與樂團配置中的應用,深化學生對各樂器特性的理解。
圖三說明:介紹不同文化中的樂器樣貌與功能,透過教材講解與課堂討論,帶領學生從跨文化角度理解樂器。
圖四說明:請主修”曲笛“的同學,示範笛子技法,讓同學相互交流、學習。
活動紀錄人:洪敦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