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二學期證照課程-街頭表演藝術
114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二學期證照課程-街頭表演藝術
課程單位 | 民俗技藝學系 |
課程教師 | 孫麗翠 |
課程日期 | 114年2月19日至114年6月24日 每週一 |
課程時間 | 15:10至17: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教樓P303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22人 |
教學目標
一、鼓勵學員發揮創意,提升其在藝術表演中的自我表達能力。
二、增強社交技能:透過團隊合作和互動,提高學員的社交技能和人際關係。
三、瞭解街頭文化:介紹街頭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幫助學員理解其在社會中的重要性。
四、帶領學生體驗不同課外場地,瞭解人群互動,所發出的身體表現行為。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讓學生了解街頭表演藝術的平實以及與觀眾互動演出的趣味,提升特技雜耍單一技巧呈現的匠工感,街頭表演藝術教學需要比其他表演藝術更多的時間與耐心,教師與學生都在繼續謀合中。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不斷的嘗試不同方式的教學法,以持續學生學習地熱忱,並時時以不同戶外場景,小型創作表演呈現加強使用身體情感地熟悉度。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開始對不同空間的融入使用有即時可即興的機會,以及更有勇氣對陌生的觀眾產生共鳴。可以帶領觀眾進入自己表演的範疇氛圍。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學生愈有機會參與不同的空間狀態,遇見不同年齡、職業、性別、國籍的觀眾,愈能漸漸學習從容以待。同時內在警覺性、敏感競、觀察力與場景觀眾合一的能力融合。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22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大稻埕迪化街介紹所有創意小店創意商品,以及街頭建築。
圖二說明:士林二手回收場可以看到臺灣資源回收的轉賣與重新運用。戲服、演出道具、創意的物品均可由此地尋找使用。
圖三說明:學生直接就場地、道具等即興演出。
圖四說明:上默劇團排練場台北士林區平等里學習茶道、喝茶、品茶、身體放鬆,以及利用劇團面具做呈現、樂器演奏等。
活動紀錄人:孫麗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