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年高教深耕-善盡社會責任-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六系聯演《森林七矮人》

113年高教深耕-善盡社會責任-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六系聯演《森林七矮人》

 

主辦單位 藝文中心
活動日期 113年11月23日(六) 至 11月24日(日)
活動時間 下午14:30至17:30
活動地點 本校木柵校區演藝廳
參與人次 1 .91 名學生實習參與。
2. 18 名老師參與。
3. 12 名團員參與。
4. 609 名觀眾觀賞。(11/23共325名,11/24共284名)

 

活動目的

本活動旨在透過跨系所的合作展演,提升學生實務能力,展現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培養傳統戲曲藝術人才的特色與專業。同時藉由邀請業界專業導演與師生合作,激發創意,推動傳統與創新技術結合,強化跨領域合作,並藉此擴大藝術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活動發想

《森林七矮人》是結合經典童話與創新表演形式的劇目,其靈感源自童話故事中環境與共生的概念。以森林為舞台背景,強調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互動關係,並藉由融入傳統戲曲的表演元素與現代創意劇場技術,呈現全新的藝術體驗。這部劇作不僅呼應當代對環境保護與多元價值的關注,亦為傳統藝術注入嶄新的活力與時代精神。

 

活動緣由

現代社會對於傳統藝術的認識逐漸減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戲曲文化的接觸與參與有限。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耳熟能詳的故事為基礎,讓更多觀眾感受到戲曲與現代劇場融合後的創新表現。同時,學生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可以藉由實際參與導演、表演、舞台設計與製作過程,深化學習成果,提升其實務能力。此外,本活動也致力於透過社區互動與藝術推廣,將傳統戲曲文化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預期目標

1.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與實務經驗:讓學生透過跨系所合作與實際演出,熟悉劇場製作全流程,並強化跨領域的合作能力。
2.推廣戲曲與現代劇場結合的創新表現:以創新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拓展戲曲文化的受眾層面。
3.促進藝術教育的社會影響力:以劇場為媒介,深化社會對傳統藝術的認識與關注,並激發社區對文化永續的參與意識。
4.強化跨界合作平台的建構:結合校內外導演、專業技術人員及學生的力量,打造一個學術與產業連結的合作模式。
5.展現戲曲學院的培育成果:透過本次活動,突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在培育傳統藝術人才與推動文化創新的專業性與獨特性。

 

活動內容

本次活動匯集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六系青年新秀聯合演出,由京劇團副團長閻俊霖擔任總導演,京劇學系、歌仔戲學系與客家戲學系負責主要角色,展現各劇種的特色與腔調。同時,民俗技藝學系演繹魔幻森林中精靈角色,並以高難度特技動作呈現身段之美。戲曲音樂學系提供全劇現場音樂演奏,劇場藝術學系負責舞台設計、燈光音響等技術支援。整體活動展現六系協作的創意與專業,並融合新媒體技術與AI元素,探索戲曲藝術的新可能性。

劇情簡介
《森林七矮人》改編自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在不離原著「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圓滿結局前提下,闡發「捨己為人,犧牲奉獻」的創作旨趣。
劇中主角以七個小矮人為中心,他們很善良,但是都有自己的煩惱,心中最大的願望是想要長高,可是這個願望必須用白雪公主的生命來交換,小矮人是希望自己長高呢?還是犧牲自己的願望呢?七矮人長高後歡天喜地,白雪公主卻奄奄一息;惟他們若願放棄身高,白雪公主將可獲救。面對美夢成真與拯救白雪公主的兩難,七矮人幾經掙扎辯論,終於一致同意犧牲美夢救活白雪公主。公主重生不再是基於王子的一吻那般夢幻,而有了七矮人克服私欲,犧牲自我夢想的深厚寓意。

 

活動成效

質化指標

  1. 提升學系展演製作與藝術水平。

  2. 強化學生在展演過程中的實習經驗。

  3. 促進師生在傳統與創新展演實務上的實踐。

  4. 推動師生跨領域及產學合作的機會。

  5. 增進校內跨系所、跨劇種的媒合合作。

  6. 提升新媒體藝術與AI技術結合於演出

 

量化指標

  1. 91名學生實習參與。

  2. 18名老師參與。

  3. 12名團員參與。

  4. 609名觀眾觀賞。(11/23共325名,11/24共284名)

  5. 兩個演出場次

 

具體成效

活動充分體現戲曲藝術跨系所合作的成果,師生在活動中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並透過現場演出提升展演製作能力。此外,透過新媒體與AI技術的應用,展示出戲曲藝術創新與傳統並進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升本校的藝術教育與文化推廣價值。

 

執行成果

1. 教師參與與貢獻
本次演出由多位專業教師參與製作與指導,各自負責專業領域工作,確保節目品質與完整性。

  • 編曲唱腔設計:林顯源、林世連、蔡晏榕

  • 民俗技藝學系演出編舞設計:李軍

  • 排練指導:

    • 復興京劇團:林聲勇、謝德勤、黃聲苓、金孝萱、余育杰

    • 京劇學系:游瑋鈴

    • 歌仔戲學系:林顯源

    • 客家戲學系:陳芝后、蔡晏榕

    • 民俗技藝學系:張京嵐、李軍

  • 舞台監督指導教師|劉培能

  • 燈光技術指導教師|洪國城

  • 音響技術指導教師|吳健普

  • 燈光設計|高至謙

  • 總導演:復興京劇團副團長閻俊霖

  • 藝術總監|林宜毓

  • 技術總監|舒應雄

  • 執行製作|張宇喬、吳品儀、陳鄭港、陳孟亮、劉麗株

 

2. 學生參與與成果
本次演出全面整合本校學生之專業能力,涵蓋演員、樂師、技術團隊與前台服務,充分展現學生的多元技能。

〔演員〕 〔樂師〕

 

  • 白雪公主:洪芸家

  • 白馬王子:蔡宇倫

  • 王后:李品萱

  • 魔鏡:林㛄廷

  • 武士:謝子修

  • 黃鶯鳥:楊禮華

  • 小白兔:施亦珊

  • 老山羊:李桂妹

  • 大熊:徐彥瑜

〔七矮人〕

  • 髒兮兮:徐浚家

  • 凶巴巴:張守杰

  • 懶洋洋:李昌政

  • 嬌滴滴:欉力萍

  • 慢吞吞:施羿慈

  • 胖嘟嘟:郭靖琪

  • 羞答答:王彤

〔蘋果樹〕
孫靖祐、何品瑩、邱詠晨、鄭書丞

〔王子侍衛〕
許穎織、周芸婕、張博智、林家暉

〔魔幻精靈〕
張軒、李泓霖、戴世綦、譚凱馨、吳芝菱、唐敬翔、張槐智、陳芷漫

 

  • 司鼓:陳紘翊

  • 主胡(歌):陳芃名、賴彥婷

  • 二胡:汪倫煒、丘昱柔

  • 笛子:蕭廷宇

  • 笙:王絹婷

  • 琵琶:林廷翰

  • 阮:黃毓家

  • 月琴:林育螢

  • 大提琴:王靖媛

  • 打擊:李東川、陳韋翰、陳俊諺

〔技術群〕
  • 助理舞監:董恩冕

  • 舞監助理:王宣予

  • 燈光設計助理:張庭瑋、林芯貝

  • 燈光技術助理:林心如、賴禹誠

  • 燈光電腦編程:鄭韋苓、王禹雯

  • 燈光系統:陳冠佑

  • 燈光技術執行:李汶錡、呂佳潔

  • 造型梳妝:林佩嫻、邱文君

  • 面具彩繪:林佩嫻

  • 現場混音執行:于欣妤

  • 副現場混音執行:徐綵翎

  • 音響技術執行:陳穎芊、劉映弘、李君照、吳晨韻、陳浩瑋、林子謙、陳子安、歐芝廷、王淑真

 

符合SDGS項度

SDG 4 - Quality Education(優質教育)
透過《森林七矮人》的創意劇目,學生不僅參與表演與技術支持工作,還學習舞台設計、燈光運用與劇本詮釋等多元技能。這些實踐經驗能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並深化其對藝術與教育的理解,為未來職涯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SDG 5 - Gender Equality(性別平等)
《森林七矮人》劇情設計融入性別平等的觀念,挑戰傳統童話中刻板的性別角色分配,強調每個角色的多元性與獨特價值。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會到如何透過藝術表達公平與包容,進一步推廣性別平等的理念。
SDG 8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體面工作與經濟成長)
提供學生參與劇場製作的平台,讓他們累積實務經驗,提升舞台表演、劇場管理與創意發想等專業技能。同時,藉由這類活動吸引更多觀眾與支持,促進地方文化經濟的活躍,並創造更多文化相關的就業機會。
SDG 11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永續城市與社區)
《森林七矮人》作為一部以自然與環保為主題的劇目,寓教於樂,讓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意識到自然保護的重要性。此活動成功地將藝術融入社區,激發居民對環境永續與文化傳承的關注,為社區文化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SDG 17 -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此次劇目製作結合了校內外多方資源,與文化機構、教育單位及地方社區密切合作,整合專業技術與創意能量,實現跨界協作的效益。這樣的夥伴關係不僅促成了演出成功,也體現了共同為永續目標努力的精神。

 

活動照片


圖一說明:宣傳海報。



圖二說明:排練驗收。



圖三說明:演出照片。



圖四說明:演出照片。



圖五說明:演出照片。

 


圖六說明:演出照片。

 


圖七說明:演出照片。

 


圖八說明:演出照片。

 


圖九說明:演出照片。

 

活動紀錄人:趙芩、胡予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