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善盡社會責任-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明妃》
113年高教深耕-善盡社會責任-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明妃》
主辦單位 | 藝文中心 |
演出單位 | 客家戲學系 |
活動日期 | 113年11月30日(六) |
活動時間 | 下午14:30至17:30 |
活動地點 | 本校木柵校區演藝廳 |
參與人次 | 演員、樂隊、幕前幕後工作人員約120人;觀眾約252人。 |
活動目的
為創新教學精進,利用實體公演,在舞台上給予學生最直接實際的教學演練,提供學生展現多年學習成果機會。
《明妃》從現代女權視角對歷史中王昭君的形象進行審視,透過戲曲學院學生擔綱演繹,展現客家戲曲文化的傳承與活力。
透過現代女權視角重新詮釋王昭君的歷史形象,展現她在家國抉擇中的堅毅與智慧!
本節目內容以歷史記載為基礎,將王昭君從掖庭待詔到自薦願意和親匈奴的過程,透過戲曲的敘事與抒情表現,塑造出血肉飽滿的舞台角色。劇中展現豐富的戲曲元素,讓觀眾感受戲曲的深度與感染力。
活動內容
此次的演出劇目為客家大戲《明妃》
演出除了客家戲經典三大曲腔【山歌子】、【平版】、【老山歌】做了板式變化如【山歌子什唸】、【平板什唸】、【平板搖板】、【緊平板】、【平板唱唸】、【緊中慢】、【苦李娘】、【懷胎腔】、【大埔調】吸收亂彈戲的曲牌【昭君和番·琵琶訴】、【昭君和番·傳書信】、【昭君和番·海根深】、【昭君和番·想長安】,將觀眾帶入昭君的內心世界,透過老師帶領學生劇本修編讓觀眾看到用現代女權視角重新詮釋的歷史形象,展現她在家國抉擇中的堅毅與智慧,演出服裝上使用創新貼近該時代的服裝,演出是以客家大戲的方式呈現,師生透過長時間排練與籌劃,進劇場後與舞台投影進行最後的調整克服場景的變化進行總彩排,以完整大戲的方式展現出在校所學的成果。
活動成效
本劇重點培育之客家戲主演人員有:
林詩穎、湯佳玲、游秉峰、葉俊宏、何予安、龍俊豪、陳星佑、謝宇東等8人,其餘群眾演員等數人,衣箱、梳化、道具5人,幕前幕後動員本校戲曲音樂系師生18人及劇場系師生41人支援影像、舞台設計等技術及前台工作人員35人。
《明妃》音樂表現獨具特色,使當代劇作帶有古典底蘊,是唱功、做功兼備的作品。舞台視覺風格以意象為主,展現塞外大漠風情,演員服裝依其行當角色特性,呈現年輕簡約氣息。舞台、服裝、布景及燈光的搭配氛圍講究,表演、音樂及視覺互相配合,基於傳統又有時尚創新。
符合SDGS項度
SDG 4 優質教育
SDG 5 性別平權
SDG 10 減少不平等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SDG 17多元夥伴關係
活動照片
圖一說明:王昭君以她那丹青妙手,細心地繪出一幅自己的畫像。畫中人儀態端莊,眉目如畫,清麗脫俗的神韻躍然紙上,仿佛栩栩如生。她的筆法細膩而流暢,將自己的風姿與內心的寧靜巧妙地融於畫中,彷彿畫作也承載著她的才情與風華。
圖二說明:王朝珊看到女兒親手畫的畫像,眼中滿是欣慰與驕傲。畫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線條細膩流暢,神態間流露出一份靈動與神韻。滿意之情溢於言表,心中對女兒的才情倍感自豪。
圖三說明:鄭仁德將琵琶交給昭君,示意她彈奏一曲,似乎期待她以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
圖四說明:皇帝看見昭君,驚訝地發現她的容貌與畫中截然不同,清麗脫俗、光彩動人,令他不禁生出一絲懊悔,悔恨自己輕信了畫工的手筆。
圖五說明:毛延壽帶著昭君的自畫像前往番邦,畫中昭君眉目傳神、氣質端莊,他不時瞥上一眼,心中滿是得意,期待藉此博取榮耀與賞賜。
圖六說明:昭君無奈接受命運,帶著一身傲骨,出塞遠嫁匈奴,為兩國的和平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才華。
圖七說明:昭君出塞之路上,黃沙漫漫,風聲低鳴。馬伕牽著駿馬,步履穩重地陪伴在側,目光中透著對昭君的不捨與敬重。昭君身披輕紗,神情雖然平靜,卻掩不住眼底的一絲憂愁與堅毅。
圖八說明:昭君遠嫁匈奴,肩負著和平的使命,卻也因此遠離故土。她堅守民族氣節,心中雖懷念故國,卻終生未曾踏上歸途。黃沙大漠間,她以堅韌與智慧融入異域生活,將個人的思鄉之情化作對和平的守護,成為兩族間永不褪色的橋樑。
圖九說明:昭君與王龍依依不捨地站在一起,王龍低聲說:“一路保重。”昭君強忍淚水,轉身上馬,回望一眼,兩人目送對方的身影漸行漸遠,心中滿是無法言喻的痛楚。
圖十說明:客家戲、音樂系師生演職人員與貴賓們大合照。
活動紀錄人:鄭宜旻、大四生-傅珮君、湯佳玲、大三生-郭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