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跨領域基礎課程-文化美學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跨領域基礎課程-文化美學
課程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
課程教師 | 萬裕民 |
課程日期 | 113年9月11日至114年1月8日 每週三 |
課程時間 | 15:10至17: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學藝樓M204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22人 |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了解各種藝術美學如何靈活運用於生活。
2. 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想像力、對自身產生信心與創作的美感潛力。
3. 讓學生了解何為生活需要美學,自我開發及團體成員彼此默契的發展能量。
4. 了解美學創作性藝術,並為自己培養審美觀。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生活美學由老師帶動學生思考各面向的美感,引導學生自發性的尋求美,從想像中付諸實際行動的作為,如藝術品、生活、肢體、建築物、服裝、聲音、想法、藝境等,將察覺美知,藉由物件表演或情感的抒發及肢體開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作力。戲劇能讓我們從主觀的融入到客觀的認知,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發覺美感與劇場元素及表演,同時以觀察、模仿與想像進行不同創作之體會,實驗觀演之間的互動關係,營造快樂學習的環境,增加學生的眼界,體會不同的生活體驗。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看到彼此之間的論述,部分同學羞於表達、部分同學侃侃而談,在敘述的練習之中互相學習,也能夠較專注在討論與學習上。
透過每個人對美感的表達,顯示出每人內在的想法,做不同的詮釋。
對人物的精神生活了解的越多,探索越深,就越能使內心走向美學的深處。
讓學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累積生活經驗、充實精神生活,是創作美感的必備條件。
藝術是想像的產物,劇作家的作品也是如此,舞台上沒有實在的實物,演員的目標應該是運用他的技術:發聲、語言、舞蹈、行動、表情,對自身產生信心與創作的美感潛力。
在課堂上採用:
1.想像力練習
2.佈置環境練習
3.尋找食衣住行的美學
4.藝術表演的肢體美學
5.分析雕塑與藝術之美感
6.分析唱腔音韻藝境之美
採用以上方式,使學生參與討論其中。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老師在使用ppt上課時,為使螢幕較為清晰,所以保持教室昏暗,學生聽著不敵眼皮壓力蓋下打盹,所以採用課堂討論方式,使大家能夠打起精神參與課堂討論。
進行許多主題與美感的想像力發想,使學生在此課堂能真正收穫到文化美學之感受,並在生活處處皆有美學之基礎。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本課程把文化美學(生活上每一個細節都能夠被提煉出來),不只是訓練演員,在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去感受不同的藝術之美,還有臨場反應的開發,同時也成為同儕之間得互動與選擇何為美的基礎,促進彼此間的腦力激盪。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修課學生人數22人中,實際參加後測學生20人,其中19人高於前測成績,學習成績成效提升19人,占整體修課人數學生比例86.3%。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同學們圍在一起,討論上課老師提出的問題。
圖二說明:學生們依照提示,各自使用手機找自己認為雕塑最好的美感。
圖三說明:老師讓同學們共同討論表演藝術:美的內涵是什麼?
圖四說明:學生們上課認真聽講及做筆記。
圖五說明:老師請同學們以自身作為發想,尋找生活的各種美感,並與大家分享,使大家產生美感上的愉悅。
圖六說明:課堂上請同學們練習舒適合宜的說話方式,使聽覺上的感受有所不同,令人愉悅。
圖七說明:移地教學:劇場觀摩現場表演精致藝術。
圖八說明:演員的謝幕也是一種藝術的表演,呈現出現代多元的風格。
活動紀錄人:萬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