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跨領域基礎課程-中國經典文學賞析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跨領域基礎課程-中國經典文學賞析
課程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
課程教師 | 劉詩敏 |
課程日期 | 113年9月11日至114年1月8日 每週三 |
課程時間 | 13:10至15: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學藝樓M204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35人 |
教學目標
中國文學作品又依體裁形式之不同,而有詩歌、散文、辭賦、小說、戲劇等類別,其題材內容、藝術想像、表現技巧與語言風格等藝術性亦因體裁形式之不同而各異。文學作品被創作之前所處之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等歷史背景條件,以及文學創作的主體即作家、其生平遭遇與思想性格以及主張的文學理論與創作態度,均是研究文學作品的外圍因素;文學作品本身,才是文學史的核心內容;而作品完成之後讀者產生的反應,即是文學批評與鑑賞。文學的發展史是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與鑑賞共同推進的歷史。 因此,中國文學史課程旨在引導同學對三千年中國文學發展演變具備完整、連貫之視界,對於歷代經典文學作品與作家,能夠建立有系統的詮釋、批評與鑑賞之方法,期能進一步深入探究文學史的課題。 本課程著重歷代文學史重要論題講授及討論,按朝代、分文體列出重要的論題,透過閱讀文學史相關原典資料、賞析經典文學作品以掌握文學史觀以及文學現象兩大面向,以期了解每個時代文學如何在歷史脈絡中傳承與開展。一方面使同學具備中國文學史的基本知識,一方面訓練同學賞析文本及詮釋文學史的能力。本課程擬按時代先後,依詩歌、散文、辭賦、小說、戲劇等類別排序,以閱讀文獻的方式講授並討論歷代文學發展演變情形,並融入該時代各種文學現象的互動交流,以及重要作家、作品之介紹。上學期預計講授到盛唐詩,下學期預計講授到明清戲曲。 原則上本課程採取傳統的上課方式,由教師基本講授,使用自編講義為主、必讀書目為輔。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文學史之重要論題,訓練學生閱讀文本、賞析作品、討論思辯之能力。視學生學習狀況調整課程內容進度,並安排課程活動以活潑教學。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教師口語提問中國經典文學著作,測驗學生對其的了解、認知程度。
應參加測驗學生為35人,實際測驗人數為35人,60%有基本概念,40%陌生及不了解。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藉由PPT簡述、閱讀文本、畫畫實作等方式,讓學生從基本理論的建立,到精熟閱讀,最後創作抒情。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透過紙筆測驗及學生報告實作,瞭解學生對中國經典文學的認識及理解,應參加測驗學生為35人,實際測驗人數為35人,90%有基本概念,10%陌生及不了解。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由教師基本講授,使用自編講義為主、必讀書目為輔。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文學史之重要論題,訓練學生閱讀文本、賞析作品、討論思辯之能力。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應參加測驗學生為35人,實際測驗人數為35人,學習成效提升人數為35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學生上課創作。
圖二說明:老師教學情形,學生學習題畫詩創作。
圖三說明:學生創作成果。
圖四說明:學生上課報告。
活動紀錄人:劉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