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特色課程-主修(歌仔戲音樂)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特色課程-主修(歌仔戲音樂)
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陳茗芳、陳歆翰、陳育偉 |
課程日期 | 113年9月9日至114年1月6日 每週二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教樓1F合奏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21人 |
教學目標
1.了解歌仔戲音樂程式及戲曲規範
2.演練歌仔戲文武場必要技能操作
3.提升視譜及活奏能力
4.歌仔戲音樂賞析及品味建立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傳統的歌仔戲音樂伴奏教學多以「口傳心授」、直接「實際操作」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生在參與排練的過程中,讓歌仔戲音樂韻味淺移默化,累積經驗。
本課程學生組合包含國高中直升的劇校生,與普通高中職新進之外考生,除了器樂演奏程度落差,尚有對戲曲音樂知識的不足。
部分直升同學在實作的經驗中取得演奏加花能力,但對歌仔戲之音樂理論知識仍一知半解。而外考生更是難以融入,需要大量關照。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在排練實作的時間外,大量增加解說與思考空間,在排練前、排練過程及演出後均安排師生座談時間。
1.排練前─
講解劇目內容、引導思考音樂設計技法、各類活奏之選項,使同學能對參與排練的進度「知其所以然」。
2.排練過程─
嚴格要求團隊規範,配合場上進度,以「專業樂師」的道德感、責任感及榮譽感作為前提,讓同學未來以樂師為職業的道路前進。
3.演出後─
在演出後辦理對談課程,透過學生反饋、教師實務經驗分享,檢討執行演出的大小事務,讓學生延伸學習與交流、評估與反思。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本課程以「成為一名專業樂師」與「知其所以然」為教學重點,以研究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主動思考」與「自覺體驗」。在實施一學期後,師生腳色不再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而是學生能提出實務相關之提問,並能踴躍口頭表達,對排練、演出執行任務展現高度專注力與配合度。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透過上述提升學生能力之創新教學方式,學生在實務執行能力、專業理論知識、師生互動表達、課堂參與度皆有明顯提升,將課堂所建立樂師職業道德、專業演奏能力運用至其面臨之職場與其他課堂。課程進行至今,學生學習態度與成效是符合預期的。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10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在課堂中增加講解時間,並且讓學生有諸多表達的空間,從「對談」中學習歌仔戲音樂操作技能。
圖二說明:在實際排練之前先完成劇目和曲譜內容之講解,使學生對執行過程「知其所以然」。
圖三說明:教師親自指導學生演奏,與下場執行,帶領音樂氣氛與感受。並引進當下業界的最新曲譜教材,讓學生學習。
圖四說明:在排練與演出之後安排座談時間,引導學生討論與反思,建立以「專業樂師」為己任的自覺。
活動紀錄人:陳歆翰、陳育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