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跨領域課程-畢業製作與藝文行銷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跨領域課程-畢業製作與藝文行銷
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傅明蔚 |
課程日期 | 113年9月9日至114年1月6日 每週一 |
課程時間 | 10:10至12: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教樓1F合奏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6人 |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自製節目之能力。
2.培養學生了解演出前中後之行政作為。
3.讓學生搭配藝文行銷概念,實際製作一場音樂節目。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學期初以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瞭解程度,共計12題,前11題採1至5分線性刻度方式答題,1分為「不瞭解」5分為「非常瞭解」,第12題為簡答題。
問題依據授課內容設計,在畢業製作方面的問題如:「在上課之前,你是否瞭解製作一場音樂會的詳細流程,包括演出企劃、場地申請、經費預算、文宣行銷、演出執行、結案核銷等內容。」、「在上課之前,你是否瞭解預算科目的內容與用途,包括人事費、事務費、業務費、維護費、旅運費、材料費、設備費等等。」,以及「在上課之前,你是否瞭解雙北市有哪些可以演出的場地,並在評估適合的演出後,送交場地申請書。」等問題。
在藝文行銷方面的問題如:「在上課之前,你是否瞭解音樂會常見的文宣品製作方式,例如主視覺設計、海報印刷、節目單排版印刷、宣傳影片拍攝、社群平台露出等等。」、「在上課之前,你是否瞭解如何增加觀眾的黏著度與聆賞體驗,例如文創商品、線上與現場互動遊戲、抽獎、拍照、觀眾問卷等等。」,以及「在上課之前,你是否瞭解行銷策略應針對不同受眾設計出差異性,例如嬰兒潮、X、Y、Z、α等不同世代。」等問題。
前測結果顯示,在上述的11個問題中,有60%的學生填答線性刻度的「1」至「2」分,僅有21%的學生填答「4」至「5」分,顯示在上課之前,有過半的學生並不瞭解本課程主題「畢業製作與藝文行銷」的實質內容。
前測問卷第12題為「在上課之前,你對『畢業製作與藝文行銷』這堂課的期待是什麼,你希望學習到哪些知識與技能呢?」,開放學生簡答,學生填答如「如何籌辦一場音樂會」、「希望可以學習到行政方面的技能」、「了解關於辦一場音樂會的流程、行政以及需要注意的細節」等,與本課程之教學目標相符。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本課程共計18週,前9週授課內容主要為畢業製作相關內容,包括「演出節目型態配合場地分析」、「企劃案之寫作與場地申請」、「認識預算科目並編列預算表」等課程。此外,為了輔助學生構思音樂會內容並掌握籌辦進度,於第6週安排「提交初步企劃與可行性評估」,並於第8、9週進行期中報告,要求學生繳交完整之「演出企劃書」。
期中後9週之授課內容係以搭配畢業製作之藝文行銷內容為主,包括「藝文行銷策略與案例討論」、「音樂會文宣品規劃製作」、「前台活動與文創商品」等課程。第18週進行「行銷計畫」期末報告,學生需依照期中報告之企劃案,延伸規劃出確切之文宣品項,並掌握預計邀請之貴賓與觀眾名單。
除了期中、期末報告之外,本課程每週皆包含20分鐘的「分組實習討論」時間,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針對課程內容完成一項任務。例如「請和你的組員們共同規劃一場3首曲子或20分鐘的迷你音樂節目,並請依照下列4個面向(我們的曲庫—評估演奏技術實力、我們最喜歡的曲子—音樂家的自我實踐、我們的節目亮點—觀眾導向換位思考、藝術學術含金量—面對專業藝術評論),口頭分享你們的創作過程」。藉由分組實習討論時間,模擬業界環境,訓練學生適應各種團隊溝通合作,做好實際製作一場音樂節目的準備。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學期末同樣以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瞭解程度,修改學期初12題問卷的時態,將題幹的「在上課之前」改為「在上課之後」。例如問題1調整為:「在上課之後,你是否瞭解製作一場音樂會的詳細流程,包括演出企劃、場地申請、經費預算、文宣行銷、演出執行、結案核銷等內容。」以此確認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之後,針對課程內容是否有所瞭解。
後測結果顯示,在11題以「1」分「不瞭解」至「5」分「非常瞭解」的線性刻度問答中,有高達86%的學生答覆為「4」分及「5」分,僅剩3%的學生答覆「1」分及「2」分。此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在完成18週的課程後,整體知識與技能皆有顯著提升,已趨近「非常瞭解」畢業製作與藝文行銷的專業內容。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依據前、後測問卷結果顯示,本課程學生從學期初有60%的學生填答線性刻度「1」至「2」分「不瞭解」畢業製作與藝文行銷的專業內容,至學期末僅3%的學生答覆「1」分至「2」分,差距為57個百分點。另在「非常瞭解」課程內容的答覆中,前測僅有21%的學生填答「4」至「5」分,學期末則提升至86%,差距為65個百分點。後測問卷中「不瞭解(1至2分)」與「非常瞭解(4至5分)」課程內容的百分比分別為3%與86%,差距為83個百分點,顯示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有顯著提升。
此外,前、後測問卷的第11題為互相呼應的綜合題型,題目為「在上課之前/在上課之後,你是否有信心完成一場畢業製作。」測驗結果顯示,在上課之前,選擇「非常有信心(5分)」的學生是0%,「4」分的學生僅有28.6%;而選擇「沒有信心(1至2分)」的學生佔多數為42.8%,顯示大多數學生在上課之前,並沒有信心完成畢業製作的任務。在上課之後,選擇「非常有信心(5分)」的同學提升至25%,「4」分的學生提升至41.7%,合計超過66.7%的學生表示有信心完成一場畢業製作;選擇「沒有信心(5分)」的學生降低至0%,「2」分的學生為8.3%。
最後,後測問卷第12題與前測相同,設定為簡答題,題目修改為「在上課之後,你對『畢業製作與藝文行銷』這堂課的感想是什麼,你是否有學習到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呢?」,學生們的回答普遍正向,例如:「有,這堂課對我們辦音樂會很有幫助!」、「學習到了如何舉辦一場音樂會前後所需要的流程,以及可以用什麼資源來讓音樂會達到更好的效果」。也有同學對教師的授課內容予以肯定,填覆:「覺得老師講解的好清楚,也讓我們對第一次辦音樂會有一定的概念!」,甚至評價「Cool」,顯示學生對本課程接受度甚高。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依據後測問卷結果,選擇線性刻度「4」至「5」分表示對整體課程內容已趨近「非常瞭解」,該區間學生人數共計10人,故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以10人計。
本課程總修課人數為16人,學習成效提升人數約佔63%。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分組實習討論」時間,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針對課程內容完成一項任務。
圖二說明:「分組實習討論」時間,模擬業界環境,訓練學生適應各種團隊溝通合作。
圖三說明:老師授課,以PPT講解畢業製作與藝文行銷之專業知識。
圖四說明:學生聽課,並在老師提供的PPT講義上製作筆記。
活動紀錄人:傅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