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專精課程-戲曲音樂史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專精課程-戲曲音樂史
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游素凰 |
課程日期 | 113年9月9日至114年1月6日 每週一 |
課程時間 | 10:10至12: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德樓S301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7位,其中一位期末修學未參與測驗。 |
教學目標
認識本國戲曲發展之雛形為小戲,小戲隨時隨地皆可生發亦可源滅。小戲以鄉土語言及踏搖歌舞為本質純樸而未加人工雕琢裝飾,為發展成為成熟大戲之基礎,至為重要,不可小覷。本學期逐一認識臺灣與大陸現存的小戲劇種,並針對其音樂加以深入探討,讓學生深刻了解小戲的特質及其重要性。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學習之前,學生對於「小戲」一無所悉,且不知有「小戲」與「大戲」的區別。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除了認識各劇種小戲演出之外,亦能運用樂器演奏小戲音樂。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以小戲是大戲的雛型,小戲因為它很小所以不重要,小戲的特質,小戲的演出地點,臺灣目前仍然保存的小戲劇種以及劇目名稱(各寫兩至三種),及本課程學到什麼等題目請學生作答,結果學生皆能符合教師要求。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本課程於期初,學生對於「小戲」一無所悉,且不知有「小戲」與「大戲」的區別,至期末,能夠認知小戲是大戲的雛型,小戲是大戲發展的基礎至為重要,且能夠寫出小戲劇種與劇目並能回答小戲的各種特質,學習成效顯著提升。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14位學生學習成效有所提升。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開學首次上課,教師解說本國戲劇已出現在周朝《大武》,較知印度梵劇與希臘悲喜劇,早了大約五百餘年。
圖二說明:檢測學生對於「小戲」與「大戲」的定義內涵並請一一背誦給教學助理驗收。
圖三說明:學生進行分組報告,以PPT報告臺灣戲曲小戲客家三腳採茶戲的發展淵源與演出現況。
圖四說明:執導學生運用圖書館資源,檢索國內外戲曲音樂相關資料。
活動紀錄人:游素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