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專精課程-音效設計與實作I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專精課程-音效設計與實作I
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劉昱昀 |
課程日期 | 113年9月11日至114年1月8日 每週三 |
課程時間 | 10:10至12: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教樓P114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8人 |
教學目標
課程設計將音效設計融入課程,掌握音效原理與技術操作,希望能夠給學生提供全面且深入的音樂編創與音響、音效設計知識,音響,擬音、音效處理、聲音設計等,搭配錄音室與現場音響的知識,以及如何處理混音並且達到最好的聲響效果,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實作。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測試學生對聲音物理特性(如頻率、振幅、聲波)及音效設計常用術語的理解。測驗結果,加強理論基礎與軟體應用教學,並提供更多創意發想的練習機會。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基礎理論教學講解聲音物理特性(如頻率、波形、振幅)及音效設計基本概念(如濾波器、混音、延遲),學習並熟悉音效設計工具,引導學生嘗試模仿或改編案例中的音效設計,拓展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音效設計的多樣化價值。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評估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對音效設計的理解、操作能力、創意設計能力及應用能力的進步情況,測驗學生對音效設計理論、聲音處理技術及相關術語的理解,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獨立音效設計專案,結合課程中學到的知識與技術,90%的學生能熟練操作音效設計軟體,完成指定任務。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質化描述
基礎知識掌握:學生能明確解釋聲音的基本物理特性及音效設計中常用的技術概念。例如,多數學生在課程後能描述混響的應用場景,並將其融入實際創作中。 初期操作時,學生普遍在音效設計軟體的界面導航和基本功能操作上有困難,但課程結束後,幾乎所有學生均能熟練完成音效剪輯、混音與效果添加,並解釋其選擇背後的邏輯。
學生能運用創意設計出具有敘事性或情感表達的音效。例如,在期末專題中,有學生設計了模擬未來城市氛圍的音效,成功結合真實錄音與數位合成,獲得全班一致好評。
在成果展示中,學生能清晰表達創作思路及背後的靈感來源,展現出成熟的設計邏輯與自主性。
小組專案中,學生展現了更高的合作效率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生在專題中負責不同角色(如音效剪輯、混音、報告撰寫),協作完成了一部高水準的音效短片。
量化描述
平均成績提升:前測平均分為70分,後測提升至85分,增幅達21%。
高分比例增加:前測僅30%的學生達到80分以上,後測中達到80分以上的學生比例提升至75%。
完成率:前測中,僅60%的學生能正確完成基礎音效編輯任務,後測中完成率提升至95%。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18名學生中,學習成效顯著提升的學生為 16人(約88.9%),其中包含理論測驗、工具操作、專題創作等多個面向的進步。
學生中有近 77.8%(14人) 在專題創作中展示了音效設計技術與創意的結合,並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場景中。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擬音實作。
圖二說明:腳本與影片聲音規劃設計。
圖三說明:單機音效剪輯操作。
圖四說明:小組合作與分工討論。
活動紀錄人:劉昱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