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專精課程-北管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專精課程-北管
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施穎彬 |
課程日期 | 113年9月12日至114年1月9日 每週四 |
課程時間 | 10:10至12: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教樓P114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5人 |
教學目標
本課程設計以北管《天官賜福會》這齣扮仙戲為入門,帶領同學們掌握基礎的北管音樂與鑼鼓,以及在扮仙戲中的應用。內容包含熟悉戲中的唱腔和鼓詩(鑼鼓點),以及北管板鼓的演奏。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亦解說北管音樂與戲曲的歷史脈絡及文化背景。藉由北管音樂在扮仙戲中的應用,讓大家能夠充分理解扮仙戲在台灣民俗中無可取代的獨特性,以及其文化意義和價值。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採大班課講授教學,先以『總講』(戲曲抄本)讓每位學員熟悉與註記北管官話的『咬字與唱唸』,接著根據劇情的需求,帶領學生標示『鼓詩』位置,與熟記該鼓詩的名稱、節奏型態、板鼓手勢與相對應的下手(鑼鈔類銅器)樂器。
依北管傳統,每位學生都需要學習念白、唱腔與對應的鼓介。在習得基本唱唸後,依照學習的進度,以每位學生的專長來分組(吹、拉、唱、打、銅器)練習不同的樂器和樂曲板腔,並進行合奏練習。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有三種不同的程度,一為有接觸且了解北管音樂的館閣子弟,二為有接觸過其他傳統戲曲學員,且對鑼鼓點有些理解,且能跟著『鼓詩』操做下手樂器的同學,第三種為大學部才加入學校,對傳統與北管音樂全然陌生的同學。但因本課程設計,是讓每位學員能夠知道北管『扮仙戲』的社會功能與在民間的運用,以《天官賜福會》這齣戲為入門,因此不論是否對於北管樂是否熟悉,都需從總綱開始,講整齣戲在口白、鼓介、唱腔,不分文武場與樂器,做較全面性的學習。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對於初學者而言,一開始接觸就得學唱打整齣戲的難度極高。因此,在講完整齣戲曲後,對於學生期末考試的方式,是將本齣戲畫分為五個段落,學期中週後公布範圍(大約12月初),由同學們自行選擇較有把握的段落,當作期中考試。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在期中時,要求學生唱念《緊風入松》的工尺譜與鼓詩並傳送錄音檔,以對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方向的安排與調整。針對第一、二種程度同學(10位),也於學期間安排了助教參與課間教學,加入嗩吶、通鼓,深化樂器技法與其北管味的特色(加花等裝飾技巧)。且對於第三類初入門的同學(5位),請他們把工尺譜與鼓詩(鑼鼓點與左右手位置)重新謄寫一次,並清楚的用符號標記,其餘同學也都在期末考試時檢查課間譜本的筆記,是否有詳細的紀錄不同的打法與手勢。
目的是為了能讓同學們藉由學習北管音樂的方法,以後,若需面對一個新的樂種時,能夠運用不同的腔型結構、句法與符號等記錄的方式,將劇本做一個板腔體或曲牌體上的詞句與音樂結構分析,並知道如何詳載與標示不同,以供自己後續的學習與做研究的方法。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對於初學者而言,在期末考試時,能夠一邊唱工尺譜旋律或念出『鼓介』,一邊打板鼓,做一個完整的『開場鑼鼓』與《緊風入松》加『掛弄』,以及其後的『身段鑼鼓』。就他們選段的項目,也能完整的呈現該劇對應的旋律、念白與唱段。對于其他不同程度的同學,除了能夠更流利地呈現較複雜的旋律與鑼鼓選段,也能夠將工尺譜以自打自唱(無伴奏)的情況下,完成該五分鐘選段內容。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上課加入下手樂器合奏紀錄。
圖二說明:學生將工尺譜、鼓詩、左右手位置與手勢重新整理並謄抄一次。
圖三說明:記譜示範。
圖四說明:對於第三類沒有基礎的同學,除了工尺譜、鼓介與手勢的符號書寫,也需以個別指導方式教學與曲目練習。
圖五說明:《天官賜福會》整齣戲配合鑼鼓與拉弦合奏。
圖六說明:期末考試呈現1分鐘,介紹何謂北管與扮仙戲的功能性4-5分鐘《天官賜福會》選段(五段中選出一段參加考試)。
活動紀錄人:施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