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專精課程-接觸即興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專精課程-接觸即興

 

課程單位 民俗技藝學系
課程教師 黎美光
課程日期 113年9月11日至114年1月9日 每週四
課程時間 10:10至12:00
課程地點 內湖校區嘯雲樓三樓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21人

 

教學目標

接觸即興教學目標:
一、力量的應用與聆聽
二、個人肢體的即興開發
三、雙人舞
四、JAM 群舞的應用

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興起於1970年代的美國,是指兩人(含以上)在移動時保持接觸關係的即興舞蹈。舞者透過接觸交換重心,感知彼此身體的重量,專注於給予和接受的關係。

一、接觸即興基本功,從感知的覺察中,回歸共學中的體驗
二、學習「結構即興」的鍛鍊去誘發直覺與加深聆聽的能力
三、群體舞動展開身體意識創造的樂趣與流動

※本課程強調技術學習與安全合作,所有肢體接觸、訓練指導及安全保護需要學生專心理解方法,已事前告知取得學生同意,課堂杜絕霸凌與性別歧視,保障每位學生的平等學習權利。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初期研究
體會即興藝術的空間,在身體的力學合作裡也慢慢體驗創造力與美感顯化的抽象。
簡單的日常行為中清晰身體觸覺的接觸。

應用方法
自然行走、空間換位、空間距離、雙人舞的調度、
不接觸的距離、靠近的距離、雙人舞重量分配、恆定的距離覺察空間。
 
1.行、走、坐、臥裡的即興動禪與即興、肢體開發及舞蹈的運用。
2.身心學:呼吸、放鬆、覺察與感知的動態練習。
3. 清楚,默契、理解、感受個人與團體的覺察。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接觸即興方法學
一、「重量分配」_紋理的曲線美感接觸即興應用。
二、「雙人關係」從身體物理性的力學談關係信任。
三、「場域空間調度」,「道具點線面」。 
四、學習接觸即興的技法,行動中的關照團體練習。
五、自主練習心力的展現。

活動項目
1. 雙人舞接觸即興與力學的應用。
2推、滑、軸轉、平衡、離心力的應用。
3.群體的結構即興從接觸即興裡談場域感。
4.「小舞蹈」練習,接觸即興創辦人STEVE PAXTON 的個人感知練習。
4.接觸即興與民俗技藝的應用,力學探討、雙人舞學習、肢體遊戲、結構即興。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期末以雙人及獨舞的評量,展開學生自主練習與合作的成果。除了累積的雙人重量分佈的學習,在嘗試雙人舞創作、肢體遊戲及結構即興的創意中,場域的自在與流動有顯著的進步。

學習成果
1.團體和諧與夥伴關係有合作互助,願意理解有同理心
2.個人願意勇於挑戰,建立自信發想與創造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心智與學習反思理解
描述:學生對於結構即興的特性,與接觸即興在當代表演藝術與馬戲之間互動的身體觀,開始種下想像與可能性的編創。3分之2已有顯著的提升。在實作的方法上也有非常好的創造力。
量化描述:期末成績優良在80-90分之間,超過半數。


身體操作面
質化描述:學生對於感知空間以及雙人的接觸即興運用,能在放鬆身心的狀態中投入及理解力以及可以有達到場域,多數已有顯
目標達成:達成原設定目標。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學習成效提升顯著:12人
學習成效提升尚可:2人
出席率穩定度尚可提升:2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3 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 5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前測方式雙人合作膚質空間的接觸即興。



圖二說明:提升學生能力重量份配的練習。

 


圖三說明:自主練習與合作創作的成果。

 


圖四說明:接觸即興在當代表演藝術與馬戲之間互動的身體觀。


 

活動紀錄人:黎美光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