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特色課程-世界舞蹈「太極導引」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特色課程-世界舞蹈「太極導引」
課程單位 | 民俗技藝學系 |
課程教師 | 陳貴弘 |
課程日期 | 113年9月9日至114年1月6日 每週一 |
課程時間 | 10:10至11: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教樓P302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7人 |
教學目標
引導修課同學對太極導引功法產生基本而整全的認識,了解其傳統養生術、傳統武術之淵源脈絡,以及其與當代表演藝術之交流互涉,並實際熟悉太極導引的功法運作,以藉此功法調養身心狀態,甚而藉此功法強化精進自身專技內蘊。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心智理解面
方式:測驗學生對於太極導引之淵源脈絡、功法名稱、與陳楊郝派三家太極拳之關係、與現代表演藝術之互動等課題的理解。
結果:觀察17位學生測驗,雖有2位同學於過往求學期間曾習練過傳統國術如長拳、太極拳扇,但對以上課題皆不熟悉,分數皆未超過10分。
‧身體操作面
方式:
1. 以基於跌岔升降的跌岔鬆身、基於雙分旋轉的雙分鬆身,測驗學生腰胯、髖關節的空間運用,以及下三關踝膝胯的連動關係。
2. 以基於旋踝轉胯的獨立鬆身,測驗學生放鬆緩動的動態平衡。
3. 以基於蹲馬步、抱元守一、三旋合一、旋體延伸的一字鬆身,測驗學生靜養調息的身心狀態。
結果:
1-1. 跌岔鬆身方面,加以手部可觸地的輔助狀態,僅7位可漸次下沉,其中3位坐骨可觸地,但落底後空間皆仍受限,旋轉時胸腹無法觸地。
1-2. 雙分鬆身方面,僅2位可左右膝交替觸地後坐骨觸地,但皆未能雙膝同時觸地後坐骨觸地。
2. 獨立鬆身方面,在左右各三次的旋動過程中,僅3位可在非重心側懸空腿皆不觸地的狀況下完成。
3. 一字鬆身方面,在十五分鐘的過程中,皆未能在不調整雙手左右纏絲的高度下放鬆完成,並多有細碎不整之躁動於其中。
此部分整體綜觀,有3位學生將近80分,另3位將近70分,其餘11位則分布於20分至60分之間。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心智理解面
方式:每週上課時,結合運動生理學與解剖學的基本概念,說明身體各部位與太極導引的運作關係,以及功法名稱取義的內涵;在實際操作後,系統講述各功法運作與陳楊郝三家太極拳的淵源,以及創始人熊衛先生長期研思探索的心路歷程;又同學多處在大四即將實習乃至畢業的階段,故亦應機說明太極導引的課程從國光藝校時期便於現今之臺灣戲曲學院中生根,並於國立藝術學院時期便於現今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戲劇系中開設的沿革,提供學界相關資訊,隨順引導同學思考未來可能的職涯發展;另彈性結合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的演出動作,引領學生觀摩太極導引與表演藝術結合互動而產生的實際成果,從而激盪各人討論將此功法與自身專技結合的可能表現。
‧身體操作面
方式:民俗技藝學系大四學生在長期訓練後,身體素質本即已優於常人,故著眼於難度較高的跌岔升降、雙分旋轉,以開發學生下盤的運作空間,並特別觀察學生開發空間時是否來自腰胯髖關節的放鬆整合覺知,加以提醒,使過程中無有膝部不自然的扭轉,從而能由軀幹主體自然連動通達四肢末梢;除身形空間的開發外,本體覺知的深化亦極重要,故復側重以分解緩動的旋腕轉臂,來長養學生對於自體身心的內部感覺,以及微小部位運作的細緻網聯;而獨立步的動態平衡,為表演者極其重要的技能,除旋踝轉胯外,如雙併旋轉、呼吸以踵等功法皆對此平衡面向有所助益,故亦引導學生留心關注;又動與靜之間當得其中道,唯盼學生在身心放鬆安定的狀態下逐步拓展整體的覺知,故亦花費時間心力於動作難度不大的導氣動作,乃至坐姿盤腿旋腰、盤膝旋腰、雙手敷膝的進階動作,引導學生回歸呼吸的自然出入,並在肢體近乎靜止時,仍能泰然自若地調節靜養。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心智理解面
方式:實際紙筆測驗學生對於太極導引之源流特性、功法名稱的理解。
結果:評量17位學生測驗,有10位能完整回答,僅各自些微錯別字,分數達90分以上;另5位則有些許遺漏,並亦有錯別字,分數落在70分至89分的區間;僅2位準備不充分,分數落在50分至69分的區間。
‧身體操作面
方式:實際測驗學生跌岔升降、雙分旋轉、旋踝轉胯、三旋合一等動作。
結果:
1.1 跌岔升降方面,毋須手部觸地的輔助,有10位已可漸次下沉,其中6位坐骨可觸地,3位落底後空間可開展,旋轉時胸腹已可觸地。
1.2 雙分旋轉方面,有9位已可左右膝交替觸地後坐骨觸地,3位已可雙膝觸地後坐骨觸地。
2. 旋踝轉胯方面,於左右各三次的旋動過程中,有12位已可在懸空腿皆不觸地的狀況下完成。
3. 三旋合一方面,有13位可在十五分鐘的過程中放鬆靜養調節,僅4位仍有細碎不整之躁動於其中。
此部分有3位學生達90分以上,8位達80分,4位落在70分至79分的區間,僅2位落在60分至69分的區間。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心智理解面
質化描述:學生對於太極導引之源流特性、功法名稱,乃至其與現代表演藝術之互動關係的理解,多數已有顯著的提升。
量化描述:期初17位學生分數皆未超過10分;期末有10位達90分以上,僅1位分數落在50分至59分的區間。
目標達成:達成原設定目標。
‧身體操作面
質化描述:學生對於腰胯及髖關節的空間運用、下三關踝膝胯的連動關係、放鬆緩動的動態平衡、靜養調息的身心狀態,多數已有顯著的提升。
量化描述:期初17位學生中有6位學生分數超過70分,其餘11位則分布於20分至60分之間;期末有3位學生達90分以上,8位達80分,僅2位落在60分至69分的區間。
目標達成:達成原設定目標。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學習成效提升顯著:11人
學習成效提升中等:4人
學習成效提升尚可:2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3.5:強化物質濫用的預防與治療,包括麻醉藥品濫用以及酗酒。
4.a:建立及提升適合孩童、身心障礙者以及兩性的教育設施,並為所有的人提供安全的、非暴力的、有教無類的、以及有效的學習環境。
5.1:消除所有地方對婦女的各種形式的歧視。
16.1:大幅減少各地各種形式的暴力以及有關的死亡率。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坐姿安定調息,可作為進階功法盤腿旋腰、雙手敷膝、以手旋踝的起始,通乎基礎功法蹲馬步、導氣功法抱元守一、引體功法三旋合一、進階功法旋體延伸之運作時,心意靜養內調的清明覺知。
圖二說明:導氣功法的南北拉極,透過手臂綿延至末梢的舒張開合,感覺相應雙掌與軀幹胸腹環抱開出的立體空間,結合呼吸氣息的自然出入,實有助於牽引身心整體和諧順調的充盈內感。
圖三說明:雙分鬆身、基礎功法雙分旋轉乃至旋轉升降的習練過程,中軸軀幹纏絲旋動,左右膝可交替觸地,引導放鬆觀照,漸次可坐骨著地,而雙膝同時觸地後坐骨著地則毋須強求,日後自有腰胯連動及髖關節內旋伸展的習練積累。
圖四說明:導氣功法的呼吸以踵, 以雙腿併立、足底接地為主,可與基礎功法雙併旋轉交互習練,過程中雙手交疊翻掌上舉,軀幹胸腹空間自然開張,吸納而息入如雲鵬起飛,呼吐而息出如大雁下落,踵之提降亦順勢而為,但以調身調息的深徹諧應為依歸。
圖五說明:
引體功法的旋腰轉脊,以腰、脊、頸中三關的節節脊柱為旋動樞紐,配合雙臂達於掌指的次第舒展,前手後手順纏逆纏交替輪動,可充分體會前後纏絲、左右纏絲、內外纏絲的運行原理,以期與自身表演專技動作相互結合。
圖六說明:
引體功法旋踝轉胯的習練,基於對獨立步的熟稔,重心腿放鬆接地,雙手自然相應平衡,非重心腿即可引動踝膝胯而自由旋動,其間或有不穩亦無妨,從中恰可學習失衡與平衡之間的隨順從容,安養泰然心境以應對舞台乃至街頭演示時的諸般可能境況。
圖七說明:
經由引體功法的三旋合一,通乎進階功法的旋體延伸,以軸線自轉結合拋物線推進的纏絲運行,體會上三關腕肘肩、中三關腰脊頸、下三關胯膝踝九大關節網聯運作的整全覺知。
圖八說明:
導氣功法的推手舒展,習練時經由縱向的接地湧動,生發橫向的水平開展,彈性結合末梢纏絲旋轉,負陰抱陽、沖氣為和,漸次坐腕、突掌、舒指,於柔運緩動的過程中,讓身心息自然隨順調和。
活動紀錄人:陳貴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