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協同教學-展演製作與實習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113學年第一學期協同教學-展演製作與實習
課程單位 | 京劇學系 |
課程教師 | 專任教師:游瑋鈴 協同教學教師:范瑞君 |
課程日期 | 11/14、11/21 |
課程時間 |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學藝樓M201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35人 |
教學目標
落實表演藝術價值: 經由排練演出的目的與過程,使課堂學生可以更準確性的掌握人物技巧與表演方式。提升舞台表演藝術!加強學生對演出品質的要求。提升演出實務經驗。加強文化內涵,通過戲曲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素質與競爭力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在課程初期,透過觀察學生的排練狀況、肢體運用、語言表達及角色詮釋能力,進行前測評估。主要採用分組討論、基本戲劇訓練與短篇即興演出來測試學生對現代劇種表演方式的理解與掌握度。
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對現代劇種的表演方式較為陌生,適應度較低,在角色塑造、台詞掌握及舞台調度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對於舞台表演的即興應變能力亦較為生疏。整體而言,學生在初期對表演藝術的接受度較為緩慢,仍習慣於較為制式或傳統的表演模式。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課程設計採取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透過基礎表演訓練、示範教學及分階段練習,使學生逐步適應並掌握現代劇種的表演技巧,提升其對舞台表演藝術的理解與實踐能力。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在課程後期,透過綜合性評估方式進行後測,包含口語表達訓練、分組排練、舞台即興演出及正式劇目呈現,以觀察學生在表演技巧、角色詮釋、臨場反應及舞台調度上的進步情況。評估方式除了教師觀察與回饋外,也加入學生自我評估及同儕互評,以更全面地分析學習成效。
從後測結果來看,學生在經過一系列的訓練後,不僅提升了對現代劇種表演方式的理解與掌握,更在語言表達、肢體運用及情感傳達方面展現出顯著的進步。他們對表演的興趣明顯提升,能更自信且主動地投入角色詮釋,並運用自身特質與優勢來塑造角色,讓表演更具個人特色。此外,在即興演出的環節中,學生的臨場反應更加靈活,能夠自然且大方地表現自己,不再拘謹或侷限於既定模式,而是展現出更高的創造力與表演張力。
整體而言,透過漸進式的訓練與實際舞台經驗的累積,學生不僅提升了表演技巧,也培養了自信心與舞台魅力,為日後進一步探索表演藝術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經過系統性的訓練與實際演出經驗的累積,學生在表演藝術的學習成效上展現了顯著的提升。初期,學生現代劇種的表演方式較為陌生,在角色塑造、台詞掌握、肢體運用及舞台調度等方面較為生疏,整體適應度較低,對表演的投入與自信心亦有所不足。然而,透過基礎表演訓練、分組排練及戲劇示範教學,學生逐步熟悉戲劇表演的核心技巧,學習如何運用語言、肢體與情感來塑造角色,進而提升對舞台表演的理解與掌握度。
在後期訓練中,學生透過口語表達練習、即興演出及正式舞台演出,不僅培養了更靈活的臨場反應,也開發了對表演的興趣與熱情。學生開始能夠主動投入角色詮釋,並運用自身特質與優勢來強化表演風格,展現更具個人特色的演出。同時,他們在舞台上的表現更加自信自然,不僅能夠大方展現自我,也能與團隊協作,提升整體演出品質。
整體而言,學生在表演技巧、即興應變能力、自信心及創造力等方面均獲得顯著成長,從初期的生澀與拘謹,逐步發展為能夠靈活運用戲劇技巧、自信站上舞台的表演者。這樣的提升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表演藝術的理解與實踐能力,也為未來深入學習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25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照片
圖一:范瑞君老師協同教授跨領域課程1。
圖二:范瑞君老師協同教授跨領域課程2。
活動紀錄人:李羿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