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善盡社會責任-全民美育終身學習-客家傳統戲曲社區巡演親職體驗計畫
113年高教深耕-善盡社會責任-全民美育終身學習-客家傳統戲曲社區巡演親職體驗計畫
活動名稱
客家傳統戲曲社區巡演親職體驗計畫
辦理單位
青年實習劇團
活動場次
場次表 | ||||
編號 | 活動日期 | 活動時間 | 活動地點 | 參與人次 |
1 | 113年2月24日 | 14:00-16:00 |
新竹家扶中心竹東服務處2樓會議室 |
60人 |
2 | 113年3月23日 | 10:30-16:00 | 新竹縣竹東鎮立圖書館 | 12人 |
3 | 113年3月23日 | 16:00-17:00 | 春好芯生活美學 | 60人 |
4 | 113年3月24日 | 14:00-16:00 | 新竹縣新埔潘屋縣定古蹟 | 100人 |
5 | 113年4月12日 | 09:00-12:00 | 玄奘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 | 20人 |
6 | 113年4月12日 | 15:00-15:00 | 竹仁活動中心 | 50人 |
7 | 113年4月27日 | 14:00-16:00 | 竹北市立幼兒園 | 50人 |
8 | 113年5月04日 | 09:00-10:00 | 關新教會客家小組 | 30人 |
9 | 113年5月04日 | 10:00-11:00 | 雲林麥寮家扶中心/雲林詔安客家文化會館 | 50人 |
10 | 113年5月04日 | 10:00-11:30 | 嘉義文創園區 | 15人 |
11 | 113年5月05日 | 10:00-11:30 | 嘉義客家文化會館 | 60人 |
12 | 113年5月05日 | 15:30-17:00 | 嘉義檜意森活村 | 20人 |
13 | 113年5月09日 | 10:00-11:30 | 高雄漢來婦女協會 | 30人 |
14 | 113年5月10日 | 17:50-19:30 | 高雄五福國小 | 30人 |
15 | 113年5月10日 | 08:20-09:20 | 中華藝術學校舞蹈班 | 20人 |
16 | 113年5月11日 | 13:30-15:00 | 高雄新客家文化園區 | 15人 |
17 | 113年5月12日 | 10:30-12:00 | 臺南客家文化館 | 12人 |
18 | 113年6月01日 | 13:30-15:00 | 新竹市客家會館 | 50人 |
19 | 113年6月07日 | 15:00-16:00 | 桃園婦女會 | 25人 |
20 | 113年7月07日 | 10:30-12:00 | 苗栗臺灣客家會館 | 120人 |
21 | 113年7月17日 | 09:00-10:00 | 臺中家扶中心社區幼兒園 | 90人 |
22 | 113年7月21日 | 14:00-15:30 | 新竹勝利教會國際交流營 | 30人 |
23 | 113年8月03日 | 18:00-19:30 | 高雄盛興里客家協會 | 15人 |
24 | 113年8月04日 | 14:00-15:30 | 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 60人 |
活動目的
本校為全國唯一12年一貫學制傳統戲曲人才養成學府,以培育優秀藝術人才、弘揚戲曲文化為宗旨,亦肩負戲曲文化「傳承」、「發揚」與「創新」之重責大任。面對當代多元創新的表演藝術,與深耕本土文化之發展趨勢,本校一向積極串連學校與職場,透過教學與實習,以務實致用為核心,為未來專業表演藝術工作者,開拓更寬廣之發展前景。結合在校學生及青年團員,作為傳統文化藝術之傳承,以實現從學校到職場的育成單位。更期許擴展專業知識,逐步發展成為銜接職場的人才育成基地之最佳實習平臺。青年劇團結合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學生至劇團實習、產學合作,展演活動專業演出製作,做為本校學生銜接職場無縫接軌,結合課程學習及實務磨練的培訓展演。
冀望藉由此一機制的完整建立,能讓有限資源做更高效率的運用,強化校方與業界連結,以產學合作形式,與各縣市政府文化局、客家事務局、客家委員會等連結,用專業的跨領域展演製作至各地傳播客家文化價值。期望能在現今的資源環境中,能以優質的表演技藝、年輕化的演出陣容、精采的劇情及音樂搭配,讓更多的觀眾重新引燃對於傳統戲曲的熱情,進而支持與喜好傳統戲曲文化藝術的表演者,再創另一個屬於表演藝術新象。
活動內容
本計畫選擇親民的三腳採茶戲,深入社區,與民眾近距離互動;透過展演、導聆與演員互動,安排基本身段體驗、道具體驗、客語唱詞教學等,增進民眾對於傳統戲曲的瞭解與認識,進一步推廣宣傳「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建立學校品牌形象。
採茶戲在清代為相褒小戲,有「採茶唱」、「相褒」等演出方式,其後才融入其他劇種的元素,發展為大戲。因此,客家採茶戲依其劇種體制,實包含「三腳採茶戲」與「改良採茶戲」兩種型態,前者屬二旦一丑的小戲,後者為大戲。
三腳採茶戲的內容不脫「茶文化」的範圍,以採茶、賣茶、盤茶構成劇情背景,系列戲齣被稱為「十大齣」,大致包括《上山採茶》、《勸郎賣茶》、《送郎綁傘尾》、《糶酒》、《勸郎怪姐》、《茶郎回家》、《盤茶、盤賭》、《問卜》、《送金釵》(即《賣什細》)、《桃花過渡》、《問卜》等十齣。其他尚有《山歌對、打海棠》、《扛茶》、《拋茶》、《賢女勸夫》、《公揹婆》等稱為「插花齣」,係由張三郎故事衍生而來,或者加入其中以增加趣味。每齣小戲的戲齣結構通常為一段「棚頭」加上「正戲」。「棚頭」是丑角出臺搭配敲仔唸一段數版,做為熱場以吸引觀眾,然後再進入正戲。正戲部分的唱腔運用大抵為「一劇一調」,三腳採茶戲的唱腔通稱「九腔十八調」,其中包含流行於城市的小調,及「山歌腔」與「採茶腔」兩類曲腔。
活動成效
共計23場次的社區巡演,在大大小小不同場域中,與民眾近距離接觸,以戲會友,透過巡演場次的傳統戲曲導聆及演員互動工作坊,讓一般民眾更加瞭解「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及「客家文化」。
本計畫所選劇目接為親民易懂之小戲,結合本校青年劇團與客家戲學系、戲曲音樂學系共同參與執行演出,於不同場域演出學習,累積學生表演及應變能力,擴展專業知識與技能,達到多元發展的目標。
活動照片
圖一:新竹家扶中心竹東服務處《糶酒》演出照
圖二:雲林麥寮家扶中心/雲林詔安客家文化會館大合照
圖三:高雄新客家文化園區道具教學
圖四:臺灣客家文化館戲服道具體驗
圖五:嘉義客家文化會館身段互動
記錄人:胡予欣
客家傳統戲曲社區巡演親職體驗計畫紀錄照片集
更多活動紀錄,歡迎下載檔案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