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2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特色課程-導演基礎

112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特色課程-導演基礎

 

課程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
授課教師 楊雲玉
課程日期 112年09月11日 至 113年01月12日
課程時間 每周一 15:10至17:00
課程地點 藝教樓 P303
修課人數 31

 

教學目標

  1. 以開放、創意性方式及題材引導學生練習戲劇之導演相關重要工作內容。
  2. 藉由導演呈現片段之示範與解析,期使學生了解導演之基礎技巧。
  3. 鼓勵學生藉由創作之小品或知名劇本,做導、演及呈現,以對照所學理論與提升相關技術實務工作之藝術性。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學生於期中和期末考之演出呈現,可以看到學生藉由對導演工作的理解、技術實務的演練到小品演出的排練與呈現,實現對照所學理論與提升相關技術實務工作之藝術性。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1. 導演基礎技巧解析與示範。針對導演工作內容敘述與說明,並以小品做為示範和解析,以實作達到導演技巧之展示。
  2. 以開放、創意性方式及題材引導學生練習戲劇之導演相關重要工作內容。尋找適切素材與劇本(期中考以開放式劇本-僅段落式兩角色對白,期末考則自覓劇本),要求學生分組進行劇本分析、場景/時空設定、角色與彼此關係建構,並依其設定排練與呈現。每組演出後仔細討論優缺(要求呈演者說明其設定內容,其他觀者提出看法與建議),再依據討論結果呈現第二次,比較成果之不同。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學生接受教學後之能力提升測驗,設定以期中和期末呈現作為測驗方式。
期中和期末皆以分組呈現演出作為測驗(期末可再次合組成為更多學生之團隊合作)。結果顯示與上述提升學生能力約略相同。但因期末改為學生自尋劇本,因此,各組學生自行搜尋篩選、溝通協調、研究討論、決議並展開排練至最後演出呈現,皆可達到對導演工作的了解與實務執行。

 

課程成效

  •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學習成效之量化,本「導演基礎」課程,人數原限20名,結果超收11名(劇場藝術學系因已設導演課程,因此擋修),選課學生有京劇18人、民藝3人、歌仔戲4人、客家戲5人,及在職班1人共四學系計31名學生(課程)。顯見學生對此課程興趣頗高,積極選課研修。

學習成效之質化,可顯現於學生對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充滿興趣、積極參與課程及排練呈現。再究其期中和期末兩次考核展示學習過程與成果,學生對導演基礎認識無虞,並具備思考、溝通、統合與導演呈現小品演出之能力。

  •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本「導演基礎」課程,學生人數總計31名。期末結果:有一名學生因曠課超過1/3未能完成此課程,其他30人皆順利完成學習,導演能力皆略提升。

就學生學習成效提升而言,學生資質、能力當然有所不同,本課程學生:領悟力較優者約10人,對課程要義能了解運用並具創意和藝術領悟;中上資質者約12人,對課程要求之作業或實作皆能如實完成並自我修正;亦有較普通資質約9人,可聽從較有主張之同學分派,協助他人共同完成課業。其中表現不積極或不佳者,有約2-3位同學在課堂上稍不盡心,詢問結果是其未來可能改行或已從事他行有關,另者為補充選修學分而已。

 

活動照片

1
圖一:老師課堂教學情形

 

2
圖二:期中考學生依據教師給予之開放式劇本,呈現同一劇本卻不同故事、場景及角色之展演。

 

3
圖三:老師教學情形

 

4
圖四:老師上課情形

 

5
圖五:期末考學生自行尋找劇本和呈現地點(場景),經過溝通、排練、準備服裝、道具至展演,實踐導演工作與實。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SDG4優質教育、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項目。

活動紀錄人:楊雲玉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