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高教深耕-落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戲曲腔調與唱腔
111年高教深耕-落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戲曲腔調與唱腔-北管
辦理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活動日期 | 111年9月-112年1月 |
活動時間 | 星期二上午3-4節 |
活動地點 | 排練教室一 |
參與人次 | 17人 |
活動內容
北管音樂在臺灣流傳時間已久,且與戲曲生態互動緊密,其中歌仔戲、採茶戲、布袋戲、傀儡戲等劇種皆有運用到北管音樂的元素。此次以北管之中基礎劇目的「扮仙」為始,將【點江】、【粉蝶】、【泣顏回】、【上小樓】、【下小樓】、【千秋歲】、【清板】、【尾聲】等曲牌,以「排場」、「搬演」的兩種形式,學習三種不同的演出版本。分別為只演奏曲牌的「粉蝶一套」,以及演奏曲牌及唸口白的「排場型態」,還有實際在戲臺上與前場演員相互搭配的「扮三仙」。
除了扮仙以外,也透過【一江風】、【二凡】、【金葫蘆】、【醉太平】、【浪淘沙】等曲牌,學習北管常見的「母身、清、讚」三個結構的曲牌形式,透過單套曲牌的學習,理解北管音樂中,以嗩吶、打擊樂為主的「牌子」,在演奏時的差異為何。
另外,在北管曲牌之中,其特色之一,在於鑼鼓的「插介」多元。所謂「插介」,其實是搭配曲牌旋律所出現的鑼鼓設計。先透過簡單演奏曲牌旋律,再進階到複雜插介的交互學習,使北管曲牌的多元性得以被暸解和認識。
此次以北管音樂演奏型態為主題,漸漸帶入唱腔元素,以及曲牌與劇中劇情發展搭配的使用方式,讓學習者能夠學以致用,而全程以實際演奏的方式,搭配講述的簡單理論內容,使北管曲牌的實用性更高。
活動成效
北管音樂近年愈趨流行,許多軒社皆有年輕人的加入,對於此次參與的學生而言,大多數人也不排斥傳統北管曲牌的學習,並且表現的相當感興趣。在此次課程設計上,原先以「扮仙」作為整學期的課程內容,但因學生學習速度很快,且相當用心,故增加了【一江風】、【二凡】、【金葫蘆】、【醉太平】、【浪淘沙】等曲牌使本學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元。
部分同學在此次課程中第一次接觸北管嗩吶,從原先無法順利吹出音階,到後面已經能夠演奏本次教學的所有曲牌,在課程中透過大量的實際演奏,使這些原本不熟練的技術逐漸成長。而在鑼鼓的部分,也教了「空排」,使演奏鑼鼓的同學能夠瞭解北管之中類似「乾牌子」的鑼鼓樣貌為何。
此次打鼓的學生,原先對於北管鑼鼓的操作與手勢大略知道,透過此次學習,也將不清晰或錯誤的手勢調整,使鑼鼓與曲牌在相互搭配上更加緊密且更加有表演性。
期末透過默背曲牌旋律與鑼鼓的方式進行測驗,而進行方式並非為小組型態,而是個人測驗,測驗者針對自行選擇的樂器(如嗩吶、大鑼或者是板鼓⋯⋯等)進行考試。受試者需要自己唸鑼鼓,然後自己演奏,考驗著每個人對於鑼鼓操作以及曲牌進行的熟悉度。
透過此次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參與扮仙演出的能力,以及排場演出單套曲牌的技巧,未來可以繼續擴充關於北管唱腔的認識與演奏。
活動照片
於課堂中進行實際演練的過程
確診學生於線上參與實體課程紀錄。
練習「扮仙」所有曲牌,並且實際演奏,透過演奏來調整其中錯誤之處。
嗩吶演奏同學觀看鑼鼓操作方式,理解曲牌演奏的開頭如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