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高等教育深耕-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溫宇航 「調腔」戲曲文化 明師工作坊
溫宇航 「調腔」戲曲文化 明師工作坊
邀請國內著名表演家「溫宇航」教師教授式微精緻劇種「調腔」之劇目《北西廂‧請生》。溫老師1971年生於北京,為京、崑兩門抱之著名表演藝術家。現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一等演員。長期致力於台灣京,崑,歌,豫各劇終的藝術教育,2013年榮獲第20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調腔」是一個古老的劇種,又名高腔、高調,為浙江省現存較古老的劇種之一。「調腔」名最早見於明末清初,張岱的《陶庵夢憶》“不繫園”條記述:
甲戌十月……是夜,彭天錫與羅三、與民串本腔戲,妙絕;與楚生、素芝串調腔戲,又復妙絕。
同書“朱楚生”條又云:
朱楚生,女戲耳,調腔戲耳。
這些記載反映了明末「調腔」的藝術成就。
「調腔」典雅清麗,細膩感人,流行於浙江新昌、紹興、嵊縣一帶。「調腔」源於明代,一般多認為它是餘姚腔的遺音,在戲曲史上估有一定的地位,今僅存新昌一隅。劇目分為古戲和時戲兩路,古戲多為宋元南戲、元雜劇及明傳奇,包括《北西廂》、《琵琶記》、《荊釵記》、《拜月記》、《牡丹亭》等全本或部分折子,風格典雅細膩:時戲則多改演自亂彈劇目,如《鬧九江》、《定江山》等,演來氣磅磅礡。傳統劇目豐富,僅古抄本即兩百八十本之多。
聲腔以高腔為主,演唱採“不托管絃、徒歌清唱、人聲幫接、鑼鼓件奏”的形式,曲牌極為豐富,至今存三百六十餘。
《北西廂》即元代雜劇《西廂記》,寫張君瑞遊普救寺,與崔鶯鶯一見鍾情,適孫飛虎率部圍寺索鶯鶯,崔母許以能退兵者即女許之。張得友人白馬將軍相助解圍,崔母竟毀約。後得紅娘相助,乃成西廂幽會。崔母無奈,以“相國府不招白衣女婿”為由,命張上京赴試,張生得中歸,有情人終成眷屬。
〈請生〉一折敘解圍寺之危後,紅娘請張生赴宴之事。「調腔」本的故事情節和曲牌名稱與元代雜劇《西廂記》大致相同。
本次工作坊,從七月份開始,溫宇航老師先與學生演員約在其國光劇團之個人研究室中,講解《北西廂‧請生》一劇之劇情內容,以及人物分析,教授學生念白與唱腔身段。鑼鼓音樂由林世連教師先帶領樂隊學生練習「調腔」鑼鼓,經過一個月的累積之後,八月中開始了合樂的練習,溫老師在木柵校區教授學生練習調腔念白、身段、唱腔、鑼鼓、幫腔等等之合樂練習,學生皆掌握這一特殊劇種的表演形式。
活動地點: 8月15日前於國光劇團溫老師研究室
活動時間: 8月15日前為10:00~12:00,8月19日與8月23日為18:30~20:30,8月26日後為13:00~15:00
8月19日後於戲曲學院木柵校區學藝樓M101大排練教室
活動日期: 111年7月12日~111年9月2日
參與人次: 12人
為展現此次工作坊之成果,安排於2022年湖光山色藝術季秋季公演「臺灣鑼鼓大展-以『調腔』起手」音樂會中演出「調腔」《西廂記‧請生》。「調腔」這一古老的戲曲「不托管絃、只有鑼鼓」特殊表演形式,在臺灣也宣告開始傳播了。
對演員學生來說,念白的部分是一個特殊的學習過程,因為「調腔」的念白是「藝術化之後的浙江話」,除了要克服語言四聲的不同之外,還要著重表現紅娘與張生的心情變換。
演唱方面也是一大考驗,我們目前常見的任何演出,不論流行、傳統、西方古典等演唱表演,都是有旋律樂隊伴奏的,但是「調腔」這個劇種的特色是「不托管絃、只有鑼鼓」,在沒有伴奏樂器的情況之下,等於演員從頭到尾都要「清唱」,演唱中也只有部分「尾腔」是由伴奏鑼鼓的樂隊人員「幫腔」,這種在時代的洪流中已被遺忘的劇種表演特色,在已經習慣了有厚實樂隊聲音的戲曲表演潮流中,顯得特別遺世而獨立,對演員學生與樂隊學生來說,都是一次不容易的學習與演出經驗。
溫宇航教師於國光劇團個人研究室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