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陳介涵 |
課程日期 | 114年2月20日至114年6月19日 每週四 |
課程時間 | 10:10至12: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德樓S301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5人 |
教學目標
透過基礎樂理知識分析知名作曲家的作品,做一份總結引導學生演奏樂曲更加豐富。
教學視譜聽音\視唱聽寫。
希望同學在戲曲伴奏中從中呈現,添加傳統戲曲音樂豐富程度。
課程內容
理解西洋音樂每個時期作品具體特徵,知名作曲家風格及如何做樂曲和弦及樂段分析,讓學生保有基本音樂曲式觀念。
報告\視譜聽音\樂曲賞析。
1. 多媒體輔助學習:運用音樂影片、紀錄片與錄音素材,加深學生對樂曲時代背景與作曲家風格的理解。
2. 分組分析討論:以樂曲為單元,小組進行結構分析與演奏詮釋分享,提升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
3. 示範與模仿練習:教師示範演奏重點段落,學生模仿後調整技巧與音色,強化實作能力。
4. 跨文化對話引導:加入不同地區版本之同類曲目比較,培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與批判性思維。
課程末以演奏呈現與口頭報告作為綜合評量。學生需選擇一首曲目進行深入分析並詮釋演奏,搭配口語簡報說明樂曲背景與演奏策略。評量學生的詮釋深度、技巧表現及文化理解能力,並與前測結果對照,呈現明顯進步。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達成:
1.學生能清楚說明指定樂曲的結構與風格特色
2.學生能正確運用基本樂理分析樂曲並提出詮釋觀點
3.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欣賞興趣與文化敏感度明顯提升
4.學生可以具備一定的樂理知識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15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我們不只談技巧,更談一首歌為什麼被創作、它描寫了誰的心情、又為什麼用這樣的形式與節奏呈現。
圖二說明:其實不只是讓學生「聽音樂」,而是引導他們用耳朵感受、用腦袋分析、用心去理解音樂的脈絡與情感。
圖三說明:其實不只是讓學生「聽音樂」,而是引導他們用耳朵感受、用腦袋分析、用心去理解音樂的脈絡與情感。
圖四說明:為強化學生對樂曲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本課程設計學生報告環節,讓學習者能從被動聆聽轉化為主動分享。
活動紀錄人:陳介涵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