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翁于晴 |
課程日期 | 114年2月20日至114年6月19日 每週四 |
課程時間 | 10:10至12: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學藝樓M103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6人 |
教學目標
課程以影像剪輯為核心,結合戲曲文化的傳統元素與當代技術,培養學生對影像製作的敏銳度與創造力。課程將著重於影像剪輯的技術與美學,幫助學生掌握專業剪輯工具的使用技巧,同時理解影像語言的敘事功能,從而將戲曲的表演藝術與視覺媒介相結合,展現戲曲文化在現代多媒體中的多元性。
課程內容
針對本課程進行問卷調查,一共14位學生作答,有六位學生曾經有剪輯影片經驗,有8位學生沒有。有剪輯經驗同學,大都使用手機APP的剪輯軟體<剪映>或<快手>。
本課程以「影像剪輯」為核心技能,融合傳統戲曲文化與當代表現媒介,透過系統化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多媒體製作能力。課程初期先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影像剪輯經驗落差大,多數僅熟悉手機APP(如剪映、快手)。因此課程特別引導學生學習具備完整專業功能的剪輯工具——CapCut,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訓練,並結合影像語言的敘事教學,從技術層面、創意企劃到影像美感逐步建構學生能力。
課程設計亦融入問題導向學習法(PBL),期中作業以「回答他人常問的問題」為題,鼓勵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製作1分鐘的直式短影音,加深學習與生活的連結。期末則進一步整合腳本編排、分鏡設計與影音剪輯技巧,製作3~5分鐘的校園生活VLOG,落實學用合一,提升學生實作能力與表現自我之媒體素養。
為評估學生能力提升情形,課程期末透過期中、期末影片成果、影片企劃與分鏡表進行成效評量:
作品評分量表:針對期末VLOG作品進行專業評分,依據九項剪輯技術指標(如腳本設計、影片轉場、音樂與旁白配置、色調風格等)進行量化評分,了解學生整體媒體製作能力的表現。
多數學生由完全不熟悉剪輯軟體到能獨立完成具有完整企劃、技術與視覺設計的短片,顯著提升多媒體製作能力,並對影像敘事產生興趣與自信。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學生整體學習成效顯著提升,體現以下三個面向: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15人。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前測問卷。
圖二說明:學習剪輯軟體功能。
圖三說明:討論發想影片內容素材。
圖四說明:製作影片。
學生作業
作品名稱:我的五天演出生活vlog!
作品名稱:流行音樂中心 VLOG 🎶🎧💿
作品名稱:身為戲曲音樂系大一生的日常
活動紀錄人:翁于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