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課程教師 | 游素凰 |
課程日期 | 114年2月17日至114年6月20日 每週一 |
課程時間 | 10:10至12:00 |
課程地點 | 木柵校區藝德樓S301教室 |
修讀此課程之學生總數 | 15人 |
教學目標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戲曲音樂的發源與發展,特別聚焦於小戲發展成熟為大戲的歷史與相關劇種,及臺灣歌仔戲、南北管戲曲音樂的歷史淵源與各劇種音樂特色。課程將結合理論與實踐。首先透過宮廟參訪,讓學生親身體驗臺灣傳統音樂的現場演出,並進一步帶領學生觀賞保安宮年度外臺戲曲演出,從中探討臺灣大戲音樂的演出形式及其在民俗文化場域之應用。課程中,學生分組報告,深入分析臺灣京劇、歌仔戲、客家戲、崑劇、南管戲、北管戲之音樂,並比較劇種相互間音樂之異同。此課程強調學習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批判性思維,並激發對臺灣傳統音樂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課程內容
透過四題寫字問答題,測驗學生對於戲曲音樂基本概念的理解,結果顯示學生有百分之七十(70%)於上學期本課程的學習印象;其餘答不出或與解答不一致學生均都是較少上課同學。
分組報告、平時課堂與老師對答。
與前測方式題目相同外再增加三題,題目關於這學期課程進度內容予以測驗,觀察學生對於本學期內容吸收狀況進行了解。除一位同學缺席請假未參與測驗,其他14位學生作答結果,符合教學預期方向,均能做出正確解答,且對於戲曲音樂發展歷史相關知識,有深入瞭解。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一、小戲發展成熟為大戲的歷史與相關劇種名稱,學生均能100%正確答出目前臺灣京劇、歌仔戲、客家戲、崑劇、南管戲、北管戲等大戲劇種尚存在於臺灣,其發展背景與脈絡,以及各劇種當前之狀況,透過本學期之學習,皆能深入瞭解上述大戲劇種的歷史淵源與各劇種音樂特色。
二、也透過宮廟參訪與宮廟工作人員訪談,及保安宮年度外臺戲曲演出,讓學生親身認識臺灣傳統民俗表演與民俗的關係及其傳統概況,學生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學的戲曲音樂,與我們的傳統生活與民俗節慶,是如此緊緊相扣、息息相關,因此,對於自己所學習的技藝與知識更加有信心了,真是可喜!
三、課堂的分組報告與討論,從中探討臺灣大戲音樂的演出形式及其在民俗文化場域之應用。透過深入分析音樂,並比較劇種相互間音樂之異同。並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學生批判性思維,激發對臺灣傳統音樂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14位 。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本課程符合SDG 17,能夠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課程照片
圖一說明:透過歌仔戲曲譜,教師講解歌詞與歌曲之間的曲調與唱者的行腔關係,讓學生了解根據戲曲劇本,如何設計音樂以及安歌的依字聲行腔之重要性。
圖二說明:學生與老師共同利用課餘時間赴校外(保安宮)教學,欣賞外臺戲演出狀況(大二丙班14位學生到場)。114年4月14日晚上7:00-9:00,於保安宮庭院廣場攝。
圖三說明:老師平時上課說明教學情況之紀錄。
圖四說明:同學兩人分組進行分組報告,依教師規劃的大戲劇種主題報告之實況紀錄。
活動紀錄人:教學助理胡梵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