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 | 客家戲學系 |
活動日期 | 113年9月13日至12月27日 |
活動時間 | 13:10至14:50 |
活動地點 | 新北市忠孝國中 |
參與人次 | 28人 |
活動目的
這門課程的設計融合了戲曲身段與舞蹈動作的特色,旨在探討兩者之間的異同,並將它們的精髓結合在一起,進行身體的訓練與開發。戲曲身段是中國傳統戲曲表演中的一種動作語言,它將肢體動作詩化,通過富有韻律感的姿態與造型來表現情感和劇情,具有濃厚的藝術性與表現力。戲曲身段中的「指法」和「雲手」是其特有的動作技巧,這些動作往往要求演員在肢體上做到極高的靈活性與柔韌性,並且注重手、眼、身、步的配合,使整個身體呈現出和諧的美感。
舞蹈則與戲曲身段有所不同,它更加強調節奏感和動感,身體在空間中的運動形式更具動態感。舞蹈中的「跳、轉、翻、扭」等技巧,要求舞者具備極強的控制力、平衡力和敏捷性,並且能夠以流暢的動作表達情感或故事。舞蹈的節奏通常較為輕快且富有變化,這使得舞蹈呈現出一種活力四射、動感十足的特質。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將這兩種看似對立的表演體系——「一靜」和「一動」進行有機結合。學生將在課程中學習戲曲身段中的基本動作元素,例如「指法」和「雲手」,並與舞蹈中的基本技巧相融合。通過這種結合,學生不僅能夠在靜態中展現出優美的姿態與內斂的力量,還能夠在動態中表現出靈活與流暢的身體律動。
課程設計中,學生將逐步進行身體控制力、平衡力及敏捷力的訓練與開發。身體控制力是指在動作過程中,能夠精確掌握肢體的每一個細節,並在空間中保持動作的穩定性。平衡力則是指在舞蹈或戲曲動作中,保持身體穩定和不失重心的能力。而敏捷力則是指在快速的動作過程中,能夠迅速反應並調整姿勢,這對於舞蹈中的跳躍和轉動尤其重要。
課程不僅注重技術的訓練,還強調表現力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體驗到如何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情感,並將這些技巧應用於實際的舞台表演中。這樣的訓練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也能夠增強其身體素質,達到藝術表現和身體能力的雙重提升。
總的來說,本課程通過融合戲曲身段與舞蹈動作的精髓,幫助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之間找到平衡,提升其身體素質和表現力,進而塑造出具有藝術性與力量感的身體語言。
同時我們利用了客家戲曲的小戲帶入了身段及簡單唱腔讓完全不了解的國中小孩更可以上手和學習。
活動內容
我們在課程的10週,以客家文化的方式深入淺出介紹,利用了客家戲曲的棚頭、打嘴鼓、打竹板,結合了唐詩及宋詞讓孩子可以快速地上手。
活動成效
1.深入了解客家戲曲的藝術魅力:透過一整年的「客家」社團課程,學生不僅能學習到客家戲曲的基本身段和唱腔技巧,還能欣賞其中蘊含的藝術美感。這樣的課程安排使學生能夠體會客家戲曲的傳統與獨特風格,並進一步理解其在文化和藝術上的價值。
2.推廣戲曲美學藝術教育:本課程還有助於推廣戲曲美學教育,並協助學生提高對台灣戲曲藝術的欣賞能力。透過課程中的實踐與學習,學生將學會欣賞戲曲藝術中的精緻表現與深厚內涵,提升其藝術素養。
3.提供未來有興趣的學生就讀資訊:對於有志於未來進一步學習戲曲的學生,這門課程將提前提供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相關就學訊息、課程規劃和教學環境,幫助學生了解更多關於戲曲學科的選擇與發展,進而為未來的學術道路做出準備。
總結來說,這門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戲曲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實踐機會,還幫助他們更深入了解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及其相關學系的教學體系和發展,對於提升學生對戲曲美學的欣賞和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是一個為有興趣進一步學習戲曲的學生提供準備的契機,幫助他們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術未來。
符合SDGS項度
SDGS4優質教育。
活動照片
圖一說明:客家棚頭快板書的練習。
圖二說明:助教進行水袖身段訓練。
圖三說明:老師示範演練。
圖四說明:基本唱念詞訓練。
圖六說明:社團同學與老師、助教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