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單位 | 劇場藝術學系 |
授課教師 | 張育華 |
課程日期 | 113年2月20日至113年 6月18日 |
課程時間 | 每週二 15:10至17:00 |
課程地點 | 學藝樓3樓圖書館視聽教室 |
修課人次 | 13人 |
教學目標
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在歌、舞、功、法之間闡釋的絕美意境,堪稱世界藝術極品而無愧色。但那些舞台行動到底在演說什麼?以鞭當馬,以旗作車,以槳代船,以布為城的抽象符號,又具有怎樣深邃的生活意念?這些姿采豐沛的表演景觀,是戲曲前輩藝術家發揮無窮想像力與卓越創造力的珍貴成果,其中耐人尋味的藝術構思、以及豐富多元的藝術表現,是當代戲劇學子豐厚專業知能必要探究的重要課題。
本課程以『戲曲表演美學』為概論,鎖定戲曲藝術的『舞台實踐』方法為課程主體,旨在區別於普遍表演課程以開發形體表演為主的教學型態,而較為偏重戲曲表演理論的講述,教學目標有兩個開展面向:戲曲人物的創作方法,暨舞台行動的假定原則,全面從劇場表演的『寫意』觀點出發,闡釋戲曲美學實踐的「假定」意念。
課程內容
前測採取戲曲表演美學基本觀念的引導與講述,運用國光劇團藝術教育推廣系列之影音教材《拍案京奇》概論篇及入門篇,循序講解播放,並著重課堂交流問答了解學生之理解程度;但學生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及基礎認知,也少有實際走進劇場觀賞傳統戲曲表演之經驗。
多元運用戲曲表演專題教材講解、劇作範例分析、表演藝術家現身說法之專題示範講座,劇場演出實境觀摩、課堂心得分享交流表、及專題習作撰寫等,引領學生循序認識戲曲表演美學的創作規律與劇場實踐方法。
後測採取課堂解析觀賞演出劇目包括經典新作《閻羅夢》,傳奇文學小全本《長生殿》及研討交流方式進行,並配合校外教學提供國光年度製作之劇場彩排機會,先後觀賞了新編戲《狐仙》彩演過程以及傳統經典「崑曲專場」系列,學生撰寫2000字觀賞心得,作為課堂連結本課程戲曲表演美學思考與闡述之交流內容。
課堂學生在學期中經由有系統引導觀賞多次傳統戲曲經典劇作演出,輔以理解戲曲劇場表演獨特演藝內涵之觀照講述後,普遍表示對戲曲表演美學精緻形式˙有了不同於以往之新體驗,日後會找更多機會職技走進劇場觀賞優質戲曲作品,強化劇場製作之美學思維與專業知能,效益不俗。
除了三位因個人因素經常未到課外,其餘參與學生學習成效知提升均有明顯精進。
活動照片
圖一:帶領同學觀賞國光新編劇作《狐仙-無盡之愛》彩排演出,開演前導聆介紹該劇科技創新與戲曲表演美學融貫之創作色,學生們興味盎然。
圖二: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內,介紹劇場設計及導聆傳統戲曲表演功法之獨特魅力。
課程紀錄人:張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