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進階課程-進階音響技術-戲曲音響音頻訊號結構與收音

113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進階課程-進階音響技術-戲曲音響音頻訊號結構與收音

課程單位 劇場藝術學系
授課教師 李宜錠
課程日期 113年2月20日至113年 6月17日
課程時間 每週二 18:10至20:00
課程地點 木柵校區學藝樓四樓電子教室
修課人次 10人

 

教學目標

讓學生認識傳統戲曲與不同表演藝術聲響差異,使學生可理解辨認不同劇種聲響及頻率分布,並且理解運用現代數位音響設備,將演出從前期劇本分析、設備分配與評估、跨部門溝通、裝台、調適系統、彩排、演出、拆台等完整過程,使學生從實際參與中實踐與傳統藝術相互交流。

  1. 認識不同傳統戲曲形式、劇種之樂器頻率響應。
  2. 了解傳統戲曲演員之各行當、流派聲腔取樣頻率。
  3. 教授各式麥克風頻率響應及如何應用使用於現今硬體設備。

 

課程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前測採取戲曲影片觀看抽問及音響實務操作及對談來了解學生實際狀況,學生在專業知識及技術能力上欠缺傳統戲曲底蘊和實務經驗累積。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將十八週課程採取單元式教學進行:從基礎戲曲特色;戲曲聲腔認識;演出實際案例講解分析;演出前置工作模擬;單項技術實務操作,最終結合其他課程進行一場綜合性呈現演出,演後讓學生進行自評及同組成員互評,讓理論學習在專業技術執行中實踐,因此提升學生自身能力。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後測採取期末報告方式呈現,請學生寫下整個學期的學習歷程,後續也可依據學生狀況適時給予協助。

  •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初期學生對於自身能力及學習方向皆覺得迷惑,後經由實際模擬操作、期中演出執行及聘請專業戲曲演員進行發聲教學,學生都已漸漸對傳統戲曲音響建立起連結,並自發性延伸學習,主動參與藝文活動累積經驗。

  •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透過學生演出執行前置完整程度及期末學生實務表現來判別,2-3位學生在技術上有進步、部分學生雖顯不足但也能找到自我精進的方向。

  •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
    SDG 5 性別平權: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活動照片


圖一:傳統戲曲聲腔解說與發聲練習(聘請京劇學系旦行老師前來分享)



圖二:無線領夾式麥克風音頭防水製作教學。



圖三:移地教學;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韓國音樂劇:小王子』劇場音響音頻工程觀摩與演前導覽。



圖四:『聲理奇』演出呈現與實務操作。

 

課程紀錄人:李宜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