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辦單位 | 民俗技藝學系 | 
| 授課教師 | 林珈余 | 
| 課程日期 | 113年2月19日至113年6月17日 | 
| 課程時間 | 每週三 10:10至12:00 | 
| 課程地點 | 內湖校區嘯雲樓D304教室 | 
| 修課人數 | 10人 | 
教學目標
課程內容
在學期開始前,通過課堂問卷調查學生對人體構造的基本知識。調查結果將用來設計期末作業內容和成績評量標準。
課堂問卷調查:
內容:調查涵蓋肌肉、骨骼、韌帶的基本知識及其聯合作用。
目的: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需求。
調查結果:
運動傷害知識:50%的學生在高中時修習過運動傷害相關課程,對肌肉、骨骼、韌帶的聯合作用有基本認識。
肌肉骨骼名稱認知:大部分學生對於肌肉和骨骼名稱的認識率較低,普遍低於10%。
前測設計:
方法:在學期開始時進行課堂問卷調查,測試學生對人體構造的基本知識。
內容:涵蓋肌肉、骨骼、韌帶的聯合作用、急救處理知識、以及肌肉骨骼名稱認知度。
期中學習單:
設計:根據前測結果,設計期中學習單,針對肌肉骨骼的結構與功能進行深入學習。
目標:增強學生對肌肉、骨骼、韌帶的聯合作用理解,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
期末報告要求:
規定:學生必須在期末時選擇一個特技表演項目,說明該項目中運用到的肌肉和骨骼。
內容:報告應詳細描述涉及的肌肉和骨骼,分析其作用與協同機制。
呈現形式:報告應以獨立的海報形式提交,包含圖解和具體說明。
期末報告後測方式:
選擇特技項目:學生需選擇一個特技項目。
運用解剖學知識:詳細說明該特技中運用到的主要肌肉和骨骼,完整標示其名稱。
功能分析:分析每個肌肉和骨骼在特技動作中的具體作用及協同機制。
呈現形式:
個別報告:製作書面報告,內容應包括完整的肌肉骨骼名稱標示,並配有相關圖解。
表演說明:報告應配合特技項目表演的說明,將解剖學知識與實際動作結合。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所有學生在期末報告中都能正確識別並說明其選擇的特技表演中涉及的主要肌肉和骨骼名稱。學生能夠將解剖學知識有效應用於未來的表演設計和教學中,展示了以下具體成效:
這表明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人體解剖學知識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課程開始時,班級中有10名學生具備基本的解剖生理學知識,另有9名學生的基礎知識幾乎為零。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全部19名學生都能夠掌握主要肌肉和骨骼的名稱,並理解其聯合作用的方式。具體成效如下:
這表明所有學生在肌肉和骨骼的識別及其聯合作用理解方面均有顯著提升。
本課程符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
SDG 3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
SDG 4 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
活動照片

圖一:解剖肌肉圖像標示學習單。

圖二:解剖肌肉相對位置與主要功能學習單。

圖三:特技專項結合解剖生理學期末海報發表。

圖四:特技專項結合解剖生理學期末海報發表。

圖五:特技專項結合解剖生理學期末海報發表。

圖六:特技專項結合解剖生理學期末海報發表。
活動紀錄人:江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