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完善基礎核心能力課程-數位素養與邏輯運算

112年高教深耕-教學創新精進-完善基礎核心能力課程-數位素養與邏輯運算

 

辦理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 
授課教師 黃一峰
課程日期  112年02月13日 至 112年06月30日  
課程時間 每週一 1至2節、3至4節、5至6節,共3班
課程地點 學藝樓 M103教室
參與人次  126

 

教學目標

由完全不瞭解資訊科技運作之表演藝術系科學生,使他們能夠瞭解電腦軟體運作原理,達到能閱讀並辨識電腦程式功能的能力。

 

活動內容

  • 前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以「Python程式語言」為測試範圍,設定4選1之單選形式20道問題於授課前測驗,來瞭解學生修課前程式設計素養之能力。
    修課學生總數126人,參加前測學生82人,平均成績33.41%。以4選1單選題猜對的機率是25%為參考底線,33.41%距完全不懂的25%差距不大,顯示絕大部分同學入學前是沒有學過電腦程式語言,對程式設計領域是完全陌生的。

  • 提升學生能力之教學方式描述
    教育表演藝術專業的學生學習程式設計是有難度的,表演藝術專業科系的學生通常認為電腦程式設計對他們的學習及未來工作沒有幫助?首先就是要從觀念上破除同學這種錯誤的迷思:

    第一,電腦應用於學習,諸如資料搜尋、準備課程、觀賞演出、書寫報告及準備報告等,如有電腦設備及網際網路,那就有如虎潻翼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電腦資訊設備應用於表演藝術成果之展現,諸如演出之舞台、燈光、音響、服裝設計、文宣品設計、演出錄影、後製等都需要使用到資訊設備。
    第三,也是未來趨勢,就是電腦有可能搶走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工作機會?作詞、作曲或是劇本創作者是否一定是人類才有能力創作呢? 演員有沒有可能被具有智慧的機器所取代? 以目前科技來說,人工智慧因具備龐大資料庫及學習能力,已經可以創作藝術作品,如再搭配自動化人物造形機器,是可以完全取代人類演員。這是可怕的現象,同學們必需認清事實,積極瞭解我們未來的競爭對手的思考模式,學習如何駕馭具有人類思維的智慧機器,讓這些資訊產品成為我們的工作上的助力,而不是搶走我們工作的競爭對手。

    接著就是由淺入深循序漸近的方式來介紹這種以人類講話的口吻來命令電腦為我們做事的「指令」,也就是「程式碼」。深入瞭解各種「指令」可以令電腦產生的不同動作,可能是數字運算或是邏輯上的判斷,以及各種不同「指令」間的組合及排列順序所達成的不同功能。同學在不同範例間不斷觀摩程式、實作演練及解決問題,在各類「指令」學習完成後,即可認識 Python 程式語法,具備辨識電腦程式基本能力,瞭解智慧機器的運作原理,對於新科技不再抱持懷疑與恐懼,未來更能掌握並運用新興科技於表演  藝術專業中。

  • 後測方式與結果描述
    以「Python程式語言」為測試範圍,設定4選1之單選形式20道問題於課後測驗,來瞭解學生修課後程式設計素養之能力。

    修課學生126人,參加後測學生82人,平均成績66.86%。結果顯示同學對於電腦程式語言的認識程度有顯著的提升,平均成績由前測33.41%進步到66.86%。

    其中成績超過80%的同學有34人,佔參加測驗人數比例的41.46%。 

課程成效

  • 學習成效提升情形描述

在「資訊科技的演進」單元,同學認識電腦演進的歷史、電腦硬體及電腦軟體。

在「電腦的數字與邏輯思維」單元,同學認識二進制、八進制、十進制、十六進制數字系統及其相互轉換原理、電腦中的負數表示方式、數值運算及邏輯運算等。

在「Python程式語言」單元,同學認識Python語言的變數、數值型態、布林型態、字串型態、算術運算子、關係運算子、邏輯運算子、基本輸出入指令及參數、程式流程控制指令、迴圈、資料結構及函式等。

本課程的教育目標在於訓練同學認識並理解Python 程式的指令碼,後測成績超過80%的同學基本上都能理解簡易程式碼的功能,並能正確說明程式運作結果。其餘後測成績高於前測平均33.41%但低於80%的同學,在相對於前測成績上,他們的學習成效雖有提升,但對程式碼的理解仍有不同程度的困惑。

  • 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人數

修課學生126人中,參加後測學生82人,其中67人成績高於前測成績,學習成效提升人數67人,佔受測學生比例的81.71%。

 

活動照片

圖一:授課教材

圖一:授課教材

 

圖二:112年4月10日教學螢幕畫面

圖二:112年4月10日教學螢幕畫面

 

圖三:112年4月10日學生練習

圖三:112年4月10日學生練習。

 

圖四:112年4月10日上課投影

圖四:112年4月10日上課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