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單位 | 客家戲學系 |
活動日期 |
112年3月7日、3月21日、4月11日、 |
活動時間 | 13:00至15:00 |
活動地點 | 苗栗縣銅鑼國民小學 |
參與人次 |
每堂課班級人數約24人,六梯次共六班 |
活動目標
為推動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本次課程以預升中學之國小高年級學生為推廣對象,每次課程以班級為單位,一次一班,共有六個班級;每班課堂人數約二十四人,每次課程時間為隔週二下午一時至三時,共計兩小時,執行起迄日為三月七日至五月三十日。
由於本次推廣對象為國小學生,因此課程設計上將以輕鬆活潑、頻繁互動式課程,透過與學生對答方式將戲曲表演知識融入其中,並將兩小時課程劃分為上下兩節。第一節課以「戲曲小教室」簡報呈現,帶領學生「認識戲曲」,給予入門戲曲知識概念,並在擁有戲曲相關背景知識後,進而介紹客家戲曲表演特色及音樂唱腔;第二節課將以體驗式課程為課程主軸,設計「戲曲你我他」之戲曲身段體驗,帶領學生針對生行及旦行入門身段表現做為課程體驗,並將戲曲身段搭配上節課所學之客家曲腔給予簡短呈現,最後再透過客家戲曲賞析,以影片欣賞方式讓學生可以觀賞客家戲的實際演出樣貌。綜合課程規劃,其目的以認識客家戲曲為課程主體,並在熟悉相關表演藝術後,得以對客家戲產生更大的興趣。
課程尾聲,以問答方式統整當天課程內容,希望能透過兩個小時課程,有效地推動傳統戲曲文化。
活動內容
課程內容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戲曲小教室」簡報講課;其中介紹各個戲曲劇種,再認識「戲曲行當」,除有基本生、旦、淨、丑腳色概念後,更細分行當類別予以介紹,如生行又分小生、武生、老生等,其他行當介紹亦同。第二部分「客家唱腔練一練」;每次上課以不同劇目之客家戲或三腳採茶戲中,挑選戲曲選段唱腔給予練習,曲腔選擇以具客家戲特色且好學習之入門曲調做為選擇,例:【桃花過渡】、【賣什貨】、【數板】、【桃花開】等。第三部分「戲曲身段你我他」;以生行及旦行戲曲指法、腳步為主,後以「山膀」亮相做為戲曲精氣神體驗。第四部分「客家戲曲影片賞析」;綜合以上練習及基礎知識吸收後,以所學習之劇目選段做為觀賞劇目。
活動成效
本課程設計希冀課程安排在各環節皆能環環相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產生共鳴,因此從課程開始所進行之「戲曲小教室」簡報,充分地介紹戲曲相關知識,使學生到影片賞析環節時,已能清楚辨別劇中人物角色行當分類,亦能熟習戲曲角色照片及影片中所佩帶之配件(如:髯口、翎子等)及戲曲道具(如:寶劍、馬鞭、棍、旗、船槳等)。
「客家唱腔練一練」之唱段選擇,亦呼應影片劇目選段,如《豆腐夫妻》選段則設計【數板】及【磨豆腐】唱段;《魚躍龍門》則設計【桃花過渡】唱段,特意挑選入門唱段,也得見學生們皆能在短時間內朗朗上口;此外,本次課程為每班輪班授課,希冀透過不同劇目欣賞及唱段,讓學生課後彼此交流時擁有不同學習話題,因此每班學習唱段盡可能有所區別,同時也表現了客家戲具有豐富曲腔特色之意象。
「戲曲你我他」除基本身段指法練習外,亦透過學習劇目選段不同,而搭配不同之戲曲身段表現,身段設計也以基礎入門指法並搭配唱詞,雖身段並不熟練,但唱段和身段能有所呼應,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上可說是相當活潑積極,課後休息時間仍能看見學生自發性表演戲曲身段。
「客家戲曲影片賞析」是綜合課程的最大主軸,因整堂課程設計皆圍繞最後影片呈現內容,因此更能引發學生共鳴,看見影片劇中人物時,以問答方式辨別角色皆可對答如流,另看見影片呈現與前段親身學習的身段及唱腔感到熟悉時,也會自發地隨影片哼唱曲腔、模仿劇中人身段表演,整堂課程學習效益在影片賞析環節中展現至最大化,效果極佳。
綜合六個班級課程表現觀察,五年級學生相較六年級學生更顯活潑外向,學習參與度及課程反饋也相當積極,在客家戲曲文化推動方面有相當程度的推廣效果。
活動照片
圖一:唱唸練習《學堂段》【數版】選段,並搭配戲曲身段簡短呈現。
圖二:「戲曲小教室」簡報講課,介紹戲曲種類。
圖三:介紹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相關就學資訊。
圖四:「戲曲唱唸練一練」課程環節,練習《魚躍龍門》【桃花過渡】唱腔選段。
圖五:「戲曲藝術賞析」觀賞《八仙過海》演出片段。
圖六:「戲曲你我他」互動式課程帶領學生體驗「旦角山膀」戲曲身段。
拍攝:游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