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單位 | 京劇學系學院部 |
活動日期 | 111 年 9 月 12 日~112 年 1 月 14 日 |
活動時間 | 每星期二(1.2 節) |
活動地點 | 木柵校區學藝樓 201 教室 |
參與人次 | 17 位 |
活動目標
崑曲在中國戲曲中綿延了三百年多年的歷史,從早先古老的傳唱
文化,到 2001 年被列為世界「口述文化遺產」;從幾乎成為
「廣陵絕唱」到現今研究戲曲者的顯學,原因無它,在唱腔與身
段的表演手法上,惟「美」而已。
高中部以下學生幾乎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崑曲,然而作為「百戲之
母」的崑曲表演藝術,除了實質上給予了所有表演藝術的精緻表
現力之外,學習崑曲旨在於汲取更多的細膩表演基礎,其水磨唱
腔的婉轉,與京劇高亢有力的聲腔運轉方式迥然不同,再者;勿
忽視崑劇文本中的文學價值;畢竟自明中葉以後的傳奇劇本,皆
來自文人手筆,無論是國仇家恨、男女情愛均含蓄且深刻意涵盡
現文本之中,故讀崑曲劇本猶如讀文言小說(觀《唐代傳奇小
說》一書亦是如此)
此課程的最終目的,除了讓學生多了解崑曲劇種在歷史上的演變
與流傳外,進一步去釐清京、崑唱腔與表演特色的異同,以導正
演員對於腳色在舞台上身型優美的轉移方法,讓理論與實踐相結
合。
對於每星期兩小時課程的規劃方面;較傾向於要求唱腔崑腔的認
識,除介紹崑曲歷史淵源外,同時闡述《牡丹亭》何以成為近幾
年來的表演藝術顯學,賞析各種不同版本,加深學生對於從傳承
中獲得新的概念。
活動內容
劇本、影片賞析說明、拍曲教唱、伴奏帶 。
活動成效
活動課程內容:
1. 介紹崑曲歷史淵源與傳承始末。
崑曲源自於【明傳奇】,從文人雅士所創劇本中案板吟唱自娛
到明中葉以後逐漸轉劇場演出《浣紗記》完整劇作,至今六
百餘年,湯顯祖所寫《牡丹亭》亦名《還魂記》,至今傳唱不
衰。崑曲表演藝術的傳承均仰賴「傳」字輩老藝術家們研究
身段、南北曲段唱腔解構,才得以教授後來的崑曲名師。而
台灣之所以能在海峽兩岸睽違 50 多年以後才由文建會(文化
部前身)專案申請當時崑曲名演員來台傳習,進行種子教師培
訓,本人亦是當時被培訓教師之一,崑曲表演藝術因此在台
灣開始生根發芽,學生也才有機會因接觸崑曲而強化舞台表
演藝術功能。
2. 選定崑曲《牡丹亭》作為認識昆曲藝術準則,所有學習崑曲
的生或旦都應了解《牡丹亭》的來龍去脈,因其是崑曲基礎
學,若能在未來學習進程上,能完整演完一齣,則顯見學生
已具專業演員水準,因此在課程中亦有完整的介紹傳統《牡
丹亭》與青春版本的差異性,主要是《牡丹亭》劇本有如章
回小說般,篇幅過長,需作裁剪取其精華,又不損其枝葉來
進行改編,故回有版本的差異性,學生不可不知,是課堂上
教學重點之一。
3. 選《奇雙會》中「寫狀」一折進行拍曲教唱,先讓學生了解
大綱,【明傳奇】以無奇不傳作為劇本故事基底,本事中有其趣
味性和傳奇性,文本較為淺寫易懂,唱腔屬於吹腔形式,通俗好
唱,重點是透過唱腔學習能多了解哻、口+霍腔的唱法,學生容
易接受度頗高,是本學期教學重要劇目。
4.伴奏帶加入;帶唱腔拍曲嫻熟之後,配合唱腔伴奏帶一起,課
堂上一起吟唱,主要是帶動聲量的發展,細膩處依舊需要注意婉
轉柔順,行腔轉調的控制才是課堂上最重要的學習。
5.教學方式:
(一)理論方面:老師提供劇本文字資料,進行課堂上詳解。
(二)實踐方面:提供教學劇目 DVD 光碟等參考資料。
(三)先進行拍曲,待曲與詞能唱會背之後,立即開始進行伴奏帶
同步練唱。
活動照片
學生上課聽講。
學生上課實際練習 。
(因疫情不摘口罩)
學生上課情形。
影片觀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