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高教深耕-落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世界舞蹈—太極導引

111年高教深耕-落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世界舞蹈—太極導引

 

辦理單位 民俗技藝學系
活動日期 111年9月12日~112年1月16日,共18週
活動時間 每周一上午10~12點
活動地點 木柵校區P302教室
參與人次 180

 

活動目標

太極導引為當代太極大家熊衛先生所創編的練氣養生功法,已為臺灣當代表演藝術界所重視。本課程盼引導修課同學對太極導引功法產生基本而整全的認識,了解其傳統養生術、傳統武術之淵源脈絡,並實際熟悉太極導引的功法運作,以藉此功法調養身心狀態,甚而藉此功法強化精進自身專技內蘊。本課程將引領同學一起習練太極導引,期盼經由上述基礎、導氣、引體功法的習練,體會身體各部位間的連動與整全,重新感知自己身心運作的狀態,從而對此身心修養的文化,得有基本的認識。

本次課程共有9位民俗技藝學系、1位劇場藝術學系同學參加,太極導引有其三家太極拳的淵源,與太極拳理相輔相成,亦重視如「虛靈頂勁」、「丹田內轉」、「鬆腰坐胯」等身法要領,以基礎功法為根柢,經由導氣、引體的功法訓練,從而轉化現代生活中緊張的用力方式,培養出鬆柔、彈性的內勁,有其內外合一、身心再造的理想旨趣。

透過傳統紮實的太極導引學習,首先讓學生關照自己的肢體動作,是由那些肌肉關節部位共同聯動造成,其次引導學生體會下盤作為所有動作基礎的重要性,並在太極導引的十九式功法中,提供當代東方身體語彙與風格一種發展的可能與方向,在表演層次及空間上則更見效果,如筋骨、肌力的訓練非外表所見之極限而是達到更徹底的鬆、柔、透;彈性、耐力也不是僅止於皮膚或肌肉的表面而是拓展經穴、脈絡內裏的深、闊、空;肢體控制沉穩自如,表演技巧身隨心意,如此內外兼修才稱得上全方位運用的表演者。

活動內容

  1. 基礎功法(七式):
    一、雙併旋轉,二、雙分旋轉,三、垂直升降,四、旋轉升降,五、弧線升降,六、跌岔升降,七、蹲馬步。
  2. 導氣功法(六式):
    一、呼吸以踵,二、南北拉極,三、氣機交替,四、推手舒展,五、引腕彎腰,六、抱元守一。
  3. 引體功法(六式):
    一、旋腕轉臂(正式),二、旋腕轉臂(隅式),三、旋腰轉脊,四、通臂雙旋,五、旋踝轉胯,六、三旋合一。
  4. 三家太極拳:
    陳派(七十六式)、楊派(八十六式)、郝派(八十六式)。

活動成

帶領學生學習以太極導引的十九式功法,學習正確的姿勢、施力點、內在氣息等,最終帶領學生回歸到自己特技專長表演,將太極導引運用在肢體表演創作上。全班10位學生中,有9位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將在大四畢業製作中,帶入太極導引所學到的由內而外的太極功法概念,運用在畢業製作中。

以下為活動成效:

  • 基礎功法擇取自諸家太極拳的基本功法,經過適當調整,以增強體力、韌性,調和氣血、氣機,包括以下內容:雙併旋轉、雙分旋轉、垂直升降、旋轉升降、弧線升降、跌岔升降、蹲馬步。
  • 導氣功法側重在深、長、綿、勻的呼吸吐納中,配合肢體、筋骨的鬆透舒展,使氣息流注全身,包括以下內容:呼吸以踵、南北拉極、氣機交替、推手舒展、引腕彎腰、抱元守一。
  • 引體功法透過纏絲旋轉九大關節──肩、肘、腕(手部三關);腰、脊、頸(身軀三關);胯、膝、踝(足部三關),使人體成為一個通體旋轉的整體,包括以下內容:旋腕轉臂(正式、隅式)、旋腰轉脊、通臂雙旋、旋踝轉胯、三旋合一。

透過上述三種功法的教授與練習,並讓學生嘗試結合自己所學的特技專長,發展特技表演動作,引導學生從身體質地、身心態度、身體的使用方式、對自我與他人及空間的覺察能力,進而對自我表現力、表演作品的詮釋力等,有更上一層樓的全面體會,進而在舞台上能有突破性的表現。

活動照片

活動照片

盤腿旋腰起始動作。

盤腿旋腰 起始動作

旋踝轉胯動作練習。

旋踝轉胯 動作練習

基礎功法蹲馬步練習。

基礎功法 蹲馬步練習

學生將太極導引所學,結合特技專長,發展為表演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