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單位 | 戲曲音樂學系 |
活動日期 | 111年9月-112年1月 |
活動時間 | 星期三下午5-6節 |
活動地點 | 合奏教室(P114) |
參與人次 | 21人 |
活動內容
本課程以「歌仔戲音樂腔調」為專題。
原訂大綱以論析當代歌仔戲在臺灣的發展與現況為開頭,進而建構臺灣歌仔戲音樂概論,從原生態的歌仔、說唱到戲曲唱腔演進,歌仔戲的四大主腔之意涵,採借民歌小調與其他劇種曲調到創作曲調與電視調的出現,最終締覽當代歌仔戲的音樂創作與新編曲調。
但由於此班級為大學一年級新生,養成背景概分劇校體系與外考插班,又分為京劇、歌仔戲、客家戲三組學習,專業知識所學與程度不一。在經過第一堂課的對談了解需求後,決定採用施德玉教授「全面關照」概念授課,調整課程流程與授課模式。
首先引領學生理解「戲曲」、「腔調」與「唱腔」的定義與內涵,建構專有名詞與戲曲術語的認知。其次介紹臺灣歌仔戲的美學轉換與發展脈絡,從表演藝術的類型到歌仔戲的流變歷程、從戲曲與社會的功能性到演出場域的遷徙,並以影音資料輔助,試圖在其中對照其他劇種的發展現況。其三從創作端「固有」、「採借」、「創作」三種層次論析臺灣歌仔戲音樂概論,以筆者慣用的「便當論」譬喻歌仔戲音樂腔調的來源與長成,透過淺顯易動的說明帶領學生進入歌仔戲音樂世界。
最後要求學生分組以一部歌仔戲製作為報告內容,透過資料蒐集與資訊接收的同時,對歌仔戲劇團的歷史背景、展演生態、演藝樣貌、劇目內容與音樂型態有更全面的認識。
活動成效
第一次上課時即要求學生盡量不要使用手機與多回應,並透過高密度的提問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經過兩三週的課程,學生有明顯的回應與反饋,甚至對專業知識提出諸多疑點,部分同學對課堂議題也展現高度興趣。
吾亦要求學生在同學報告的過程中專心聆聽,並在每組報告結束後每人必須給出評語。從外到內,不論是簡報外觀、內容議題、文字呈現到臺風口條,皆須給予反饋。另外,筆者也從中協助補充觀點與知識的傳授,經過數週傳達與接收的練習,同學對於報告已建立應有的標準與態度,並期許在邏輯訓練上得以更上層樓。
而全班21位同學,每四位一組共分五組報告。選擇之報告內容涵蓋當代臺灣活躍的歌仔戲劇團之劇目,依序為明華園黃字字戲劇團《隋唐英雄傳──戰金提》、明華園戲劇總團《超炫白蛇傳》、薪傳歌仔戲劇團《王魁負桂英》、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慈悲三昧水懺》與唐美雲歌仔戲團《玄奘法師》五部。劇團類型涵蓋家族戲班、名角挑班與製作人當家;劇目內容包含歷史演義、神話傳說、才子佳人與宗教故事;展演場域包含戶外公演、室內劇場與攝影棚拍攝;音樂展演規模橫跨傳統文武場、中西合璧與大型樂團,讓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學生體解臺灣歌仔戲多元風貌的特點。
活動照片
學生上課情形。
學生報告情形。
授課簡報與內容。
歌仔戲音樂概論之民歌與流行歌曲授課簡報。
學生報告簡報之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