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強化產學實務合作-表演藝術專精課程
本校在「強化產學實務合作」方面的策略規劃,主要以如何在既有的堅實基礎下,引導產業各項資源進入學校,強化學校專業實務教學,更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及學生未來的職涯發展,具體策略包括:產學共創課程研發,表演藝術專精課,產學合作課程及表演專精課程授課,共計開設7門課程,選修人數達236人,修習學生人數比率為41.55%(236/568)。
B. 表演藝術專精課程
本校各學系學生,主要來源包括由本校一貫制學制,從國小(或國中)、高職、到學院,循序漸進的直升學生,以及在學院階段,從其他表演藝術或影視媒體相關科系,透過獨立招生進入本校就讀的外考生。表演藝術專精課程主要目的,除減少針對直升生及外考生的學習背景不同及能力差異,另外提供各學系特別規劃強化學生表演基本能力,以對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的認識為基礎,以強化學生職涯發展能力為目標,針對傳統戲曲與表演藝術各項關鍵能力,規劃專業提升與跨域學習的專精課程,強化各學系的專業課程架構。
本次開設課程包含民俗技藝學系TCPA身體創作課程(14)、戲曲音樂學系專業戲曲嗩吶課程(90)、歌仔戲學系聲情表演課(290人)、客家戲學系化妝課/梳頭課/勾臉課(79人)及唱腔課程(90人)共5門課程。
1. TCPA身體創作
- 課程內容:本活動由業界老師吳品儀擔綱授課,吳品儀現為體向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及製作人,身體的「覺察」、「傾聽」和「反應」,開啓身體深度的覺受力、思考性,以實作進行身體開發與探討,解析「動」的本質,覺察感知身體,進而與空間、時間等其他元素對話,從反覆辯證的過程建構身體的思考性,達到更臻細膩的肢體表現。
- 時數:36小時
- 參加人數:14人
2. 戲曲音樂學系專業戲曲嗩吶課程
- 培養專業戲曲音樂演奏及伴奏人才除了學習主修樂器外,更需瞭解器樂在戲曲伴奏的演奏語法與功能性,戲曲音樂與國樂雖然樂器相同,但其音樂的處理有所不同,本系開設之主修(含實習演出)雖有文、武場的專業教師,但並無戲曲專業的嗩吶教師,嗩吶亦擔任文場樂隊中領奏的角色,藉由「專業戲曲嗩吶」課程,增強學生在戲曲伴奏的實務能力。
- 課程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嗩吶演奏(技巧使用、曲腔處理、當代嗩吶劇場運用);第二是器樂(哨子製作、維護、調整),並針對京劇、歌子戲、客家戲三個劇種嗩吶運用教學。
- 學生透過此課程能強化自身嗩吶的演奏能力,瞭解劇種之間嗩吶運用之差異,也能做為系上所設個別指導課程之橋梁,並藉由和實習演出課程的搭配,增強學生在戲曲演出的伴奏能力,對於將來進入職場有相當大的助益。
C.客家戲學系-民歌聲情表演實務
- 為使學生更了解民歌歌唱的技巧,特別邀請臺灣客家山歌團共同創辦人姜雲玉老師擔任講師,客家採茶劇團團員陳怡如擔任助教,由基礎訓練(發聲練習-子音與母音)、音樂表情(輕重緩急)開始,並教唱許多膾炙人口的民謠。
- 民歌與戲曲的關係是密不可分,以聲帶情;以情帶聲;以詞帶緒。聲音需要訓練,將聲音大聲的傳出,唱「實」了才達到練腔的效果。
- 聲音的傳遞是一種溝通方式,故在咬字上要唸得清楚,這樣聽眾才知道演員傳遞的聲音訊息。可以透過講故事的練習方式,來訓練詞的情緒,或在網路上搜尋「客家歌謠選集」,聆聽錄音來練習。
D.客家戲學系化妝課/梳頭課/勾臉課
- 課程內容:考量在新入學學生非科班生無化妝經驗,由老師自化妝入門相關知識及技術開始教導,以符應上台實習演出的需求,另加強學生勾臉及梳頭包頭等表演藝術的專精技術能力。聘請業界經驗豐富的老師-楊陳金老師、陳怡婷老師及胡宸宇老師分別開設【化妝】、【梳頭】及【勾臉】課。
- 時數:90小時
- 人數:79人
E. 歌仔戲學系表演藝術專精課程-情聲與表演
- 為提供學生更貼近業界實務之經驗,並進行歌仔戲經驗傳承,邀請業界經驗豐富之許秀年老師授課、陳歆翰老師擔任講座助理,藉由其舞台專業豐富的經驗,提供本校學生更優質的學習。
- 聲情表演訓練為主,包含不同行當、不同身分、不同情境等實際運用,演員學生們於此計畫課程中學會本身行當之表演技巧,對於其他類型之表演技巧藝能學習一定程度之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