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新4力-藝遊臺灣全民美感教育計畫
本校107年度「藝遊臺灣」全民美感教育計畫,在106年度執行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辦理,以本校各學系傳統表演藝術(京劇、歌仔戲、客家戲、特技、戲曲音樂),與當代劇場特色(表演、化妝、技術)為素材,分別以全國各國民中小學「人文與藝術」課程為標的,規劃強調互動實作的體驗學習,由本校各學系專業教師與同學,進入各校課堂,與「人文與藝術課程」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為能配合各級學校既定的教學行事,並能讓更多地區的師生分享,本校分別於107年3-6月與9-11月,分赴臺灣北部與中南部與東部地區,結合各校人文藝術課程教學。107年度各系總計赴全國各地48所國中小進行豐富的傳統藝術體驗課程,參與學生人數達2800人。
民俗技藝學系藝遊臺灣
開設專題課程【你丟我接蹦蹦跳】球、圈 拋接運用、【草帽小子打通關】草帽花式組合、以及【肢體開發】軟性地圈練習,藉由基礎體操,多采多姿變化豐富的身體技巧,搭配體育精神與藝術空間的融會運用,表現學童青春年華之力與美。民俗技藝學系107年共計前往臺北市、桃園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臺南市、高雄市、臺東縣等16所國民中小學,參與人數達934人。
京劇學系藝遊臺灣
規劃《穿越時空》活動課程包含京劇四功(唱、唸、做、打)、五法(手、眼、身、法、布)、毯子功(翻、騰、撲、跌、滾、摔)介紹及示範、把子功(刀、槍、棍、棒等兵器)對打教學、車船轎馬介紹,以及京劇生旦淨丑唱腔發聲教學。以簡單好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了解京劇演員的功夫養成須經年累月學習。京劇學系107年共計前往高雄、臺東、彰化6所國民中小學,參與人數達345人。
戲曲音樂學系藝遊臺灣
辦理《文武音樂藝起來》,透過介紹京劇、歌仔戲,及客家戲的文場與武場戲曲音樂曲調及樂器,讓同學了解傳統戲曲音樂的藝術,並藉由實際操作樂器,認識傳統樂器拿法、拉弦彈撥與吹奏樂器等概念。戲曲音樂學系107年共計前往臺北、桃園、彰化、宜蘭,及臺南6所國民中小學,參與人數達254人。
客家戲學系藝遊臺灣
《哈客易遊》課程結合國中小學的人文藝術課程,由客家戲學系專業技術師資設計與客家傳統戲曲有關小調唱腔及數板、臉譜彩繪及武功身段等參與式的課程活動,讓中小學生對於客家戲曲表演藝術,不僅就教科書文字有更具體的概念,更進一步讓中小學生自我認識、觸發對戲曲興趣及提升多元學習潛能。客家戲學系107年度前往桃園、彰化及高雄共計5所國民中小學,參與人數達698人。
歌仔戲學系藝遊臺灣
以《身騎白馬過三關(載歌載式)》帶領孩子們以分組方式進行身段指導教學(小生與小旦基本的指法及出臺整冠,角色如何上場與下場)、臺語咬字及唱腔教學(歌仔戲四大曲調之一的七字調),最後讓學生上臺演出呈現學習成果,從中培養學生觀賞歌仔戲傳統戲曲之美與藝術文化價值,傳統戲曲文化藝術向下扎根。歌仔戲學系前往臺中、高雄國民中小學共計5校,參與人數達234人。
劇場藝術學系藝遊臺灣
《劇場魔法師》由劇場藝術學系在校生組成教學團隊,帶來約90分鐘的劇場教育、鑑賞、體驗,包含認識劇場環境、舞台聲光科技、劇組人員角色功能、劇本分析、戲劇製作,場布與表演服裝道具材質與表演彩妝等,並以耳熟能詳的劇本解析人物後,引導學生擔任劇場幕後人員及演出人員,透過體驗表演感受劇場藝術的創造力及魅力。劇場藝術學系前往臺北與新北國民中小學共計5校,參與人數達309人。
經回收各校回饋後,藝遊臺灣計畫獲得大家的喜愛,尤其能讓學生體驗專業的表演藝術課程,提供學生不同的閱聽感受與肢體展現,惟本校師生有限,且課程專業性高,為控管教學品質,僅能以小班教學方式辦理,無法滿足部分學校學生數需求;另半天課程,課程準備及互動時間有限成效有限,未來本校將以更深入的運作方式,以青年藝術家駐點或各學系開發課程教材方式提供各校使用,使學校得以豐富表演藝術課程內容,增加認識舞臺劇、文化相關、傳統表演藝術的機會,藝遊臺灣美感教育計畫的推動讓他們感受藝術的滋潤。